7/21/2012

「楓橋夜泊」鐘聲 不在夜半在凌晨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直以來引起無數的討論。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簡錦松從曆法、地理、天象與歷史推敲,認為「夜半鐘聲」不在三更(子時),其實是凌晨三點卅九分(五更之初)寒山寺響起的晨鐘。



他還推算出張繼是在唐天寶十四年九月十六夜寅時二刻,對著斜角偏掛在天際的滿月,在如霜的清光裡,吟下這首千古絕唱。

如此新解引起很多人好奇,到底是怎麼精確推算出來的呢?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楓橋夜泊」,短短七言四句,編入了台灣、中國、日本的教科書,幾乎人人琅琅上口。

「這就像科學辦案,必須有證據、邏輯與推理。」簡錦松以現地研究法,從唐代的時刻制度,分析晝夜更點的計算方式,由張繼的旅程,運用吳越地區唐宋時期舟行水程、天寶至德年間史料、月出月沒的行度、唐代寺院擊鐘軌儀等現地條件,探索楓橋夜泊的解法。

簡錦松表示,張繼那一夜聽到寒山寺所傳來的鐘聲,應是寺院的晨鐘。依據「至元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的「日用軌儀」,記載了唐代寺院朝寅就會打鐘,這時是四更結束、五更之初,但唐代後就改變了,所以後人沒料到唐人寺鐘比後世寺院的晨鐘,整整早了一個更次。

簡錦松依據「唐開元大衍步軌漏全年晝夜漏刻及日出、日沒、昏、明、五更古今時刻對照表」,算出當夜的五更是次日凌晨三時卅九分,寒山寺如果依百丈清規在四更盡、五更初打鐘,就會是在這時,鐘聲傳到停泊在楓橋的客船。

簡錦松對照史籍上記載張繼到越州,也就是現在的紹興,以及同一時期的詩作內容,歸納他是天寶十四年九月十五或十六日到楓橋驛,夜晚泊舟寒山寺。

他還利用GPS上的月出月沒計算器,取得一九九○至二○四九年共六十年間陰曆「九月十六夜」及「九月十五夜」蘇州楓橋月出月沒時間,認為九月十六日的四更月落角度,比較符合「月落、霜滿天」的情境。簡錦松進一步解釋,霜滿天裡的「霜」,其實指的不是雪霜,而是「滿月前後清亮的月光」。

而到底當年創作的情境是不是如此?可能也只有張繼才知道了。
【2012/07/2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