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2012

靜的妙用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這是道家修道的原則和方法,離開此原則都不對。有些人想修道、學靜坐,那便應該讀懂此文,徹底瞭解真正的方法。其實,只要有個方法在,已不叫求靜,而是求動。既然要放心打坐,那麽你還再加個什麽方法,那豈不更亂更忙嗎?

《老子》及一切道家學神仙丹道的經論,合成《道藏》,有八千餘卷之多,《老子》只是其中一卷,看是看不完的。你若讀完,准有發瘋的可能。但我全讀完了,卻沒有發瘋。看過以後,我明白了這一卷所謂的“那個”,就是那一卷所說的 “這個”,自然而然加以融會貫通。大概地說,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離不開老子的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虛”差不多等於佛家的“空”,有些道家丹經上乾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後丹書受了佛家影響的原故。

以往的道家只有“清”與“虛”兩個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而“虛”則是象徵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其實是一回事。“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致虛極”,要你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任何染汙。至於空到極點是個什麽樣子呢?若還有個樣子就不叫空了。空沒得個相貌可尋。

而“守靜篤”講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專一堅持地守住。且用禪宗黃龍南排師的幾句形容詞:“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據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一隻精靈異常的貓,等著要抓老鼠,四隻腳蹲在地上,頭端正,尾巴直豎起來,兩隻銳利的眼珠直盯即將到手的獵物,聚精會神,動也不動,隨時伺機一躍,給予致命的一擊。這是形容一個參禪的人,參話頭,作功夫,精神集中,心無旁騖的情況。不如此,道功無法成就。

神宗大師們另外還有個比喻:“如雞之孵卵”。這就不像貓捕老鼠,瞪眼張爪,蓄勢待發了。而是閉著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來都不管,你踢他一腳,他叫也不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著那個心肝寶貝的雞蛋。這樣也是一種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虛到極點,靜到極點,如同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字真言。這六字,已經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與修道的境界、層次,都說完了。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樣的修道方式,都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下面接著加以說明理由。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作”是形容詞,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永無止境地發展創化。一直在動中,並沒有靜過,宇宙的表現,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每一個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長,這是一種道的作用狀況。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這是合理的;生化到了盡頭,自然死亡,這也是合理的。“萬物並作”都在創造變化,活活潑潑朝向死亡之路走去。因此,莊子解釋天地萬事萬物說:“方生方死”。剛剛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開始的那一天。一個小孩生下來滿一個月,親戚朋友高高興興來慶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現象已成爲過去了。早已死亡。就算後來活一百年,但在前面的九十九年,也都已死亡,消逝得無影無蹤。

從生命的兩頭來看,莊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時盡”。 “方生方死”,生命看來似幸福平安,實際是在那裏等死而已。只不過排著隊比別人多等些時候罷了。從第一天出生開始,等到最後一刻結束,這有多麽的滑稽可笑!道家這種看法,未免大傷感了。其實,更深一層體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又何必那麽看不開呢?

那麽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死?“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復”是回頭的來路,如果借用佛家“無量無邊”的形容詞來說生命的力量,本是無窮無盡,一直保留在那裏,永遠不生不滅。不生並非斷滅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沒有東西,而是說永遠有無限的能量存在那裏,用而不用,不會消耗殆盡。這種無比偉大的生命價值,姑名之爲不生,在老子叫“復”。“復”也是個卦名,復卦又稱做“地雷復” (震下 坤上)

上面是坤卦,表徵爲地,下面是震卦,表徵爲雷。雷表示電能,生命發展的能源,從此發生。因此老子在後文提出“反回去”的觀念“反者,道之動”,回歸生命本初的狀態。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來源的那個東西。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魯莽地橫衝直撞,向前窮進,而是回頭走,走到生命來源之處。禪宗後世的慣用語“還我本來面目”,可當參考,作爲此話的註解。真發現自己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便開始接上那生命本具、源源不斷、龐大無比的能源。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