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14

王文華/「可以」,不代表「應該」

聯合報╱王文華

十月底,愛滋病權威何大一博士來台,跟年輕人交流。我坐在台下聽,重新學會了「could」和「should」兩個英文單字。

這是簡單的,卻攸關年輕人未來的兩個字。

「could」是可以,「should」是應該。何大一以自己為例,他學的是內科,「可以」做很多領域,但認為自己「應該」研究愛滋病,因為這疾病最需要他。這一做,就是卅年。

他提醒年輕朋友,你「可以」做很多事,並不代表你「應該」做那些事。找到最適合自己熱情、能力、和時代需求的那件「應該」的事,是年輕人最難、也是最重要的挑戰。

我想:這不只適用於年輕人,也適用於中年人。不只是用於員工,也適用於老闆。不只是適用於茫然的人,更適用於優秀的人。

因為你一旦被貼上「優秀」的標籤,會發生兩件事。

內在方面,你會覺得自己天縱英明、無所不能,於是每一件事都想一試。這有時是出於好奇,有時只是為了跟別人證明自己多才多藝。因為你真的很優秀,所以每一件事都會做得不錯。但當你做好一百件小事,就無暇做好那一件大事了。

外在方面,別人也會覺得你天縱英明、無所不能,於是各種大、小、相關、不相關的事,排山倒海來找你。商機、投機,都打到你的手機。每一個案子都很具體,你都能找出接受的原因。但不該接受的原因是隱形的,叫「機會成本」。你接受了一百個邀約,就沒時間呼應時代或命運給你的邀約。做了「可以」,就沒有「應該」。

「可以」比「應該」誘人,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可以」做的事容易看見,但「應該」做的事通常難找。「時代或命運給你的邀約」是什麼東西?時代或命運不多話,偶然出聲也是難懂的文法。看不到摸不著,怎麼找?只好順其自然,能做什麼先做吧。

「可以」比「應該」誘人的第二個原因,是「可以」做的事通常是熟悉的領域,做起來不費工夫。但「應該」做的事難度較高,需要離開舒適區。既然能得心應手,幹嘛自找麻煩?

「可以」比「應該」誘人的第三個原因,是「可以」做的事,通常可以得到立即的回報,而「應該」做的事,縱使你幸運找到了,還要經過長期煎熬。我們都需要履歷表、車馬費、成就感、鎂光燈,所以當然先做「可以」的事。

個人如此,企業也是這樣。防毒軟體公司「賽門鐵克」最近宣布把十年前併購的資料儲存公司分割出去。但這資料儲存公司此時的價值,已是十年前買進時的八折。防毒軟體公司「應該」跨行到資料儲存嗎?那百分之廿,就是老闆去做「可以」,而沒有專注在「應該」,所付出的代價。

「could」和「should」,只差一個字母。但不同的選擇,就差了一個境界。機會成本在高歌,歌聲提醒我們:「可以」,不代表「應該」。人生苦短,別打八折。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