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16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 ─ 認識食物五味

文/周珮琪 2016/09/01
中醫理論中以四氣五味分類食物及藥物屬性,四氣即是寒、熱、溫、涼;五味為酸、苦、甘、辛、鹹。《素問‧藏氣法時論》說明五味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五味功能簡單說明如下,辛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則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苦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燥溼等作用。鹹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五味的分類除了透過口嘗,運用味覺辨別出來之外;經過先人漫長歲月累積的臨床觀察,不同味道的食物、藥物進入人體,產生的不同反應和獲得不同的療效而歸納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五味不僅僅是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食用後對人體的影響作用。五味的歸納是超出味覺的範圍,並且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礎之上。

所以根據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食物,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若有輕微不適症狀時也可以透過食療獲得調整。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