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2016

照顧父母 常見10大迷思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6/10/17
老人家買電台藥是買一個感覺,一個被關心、被注意、被在乎的感覺,其實他們不一定會吃。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所以與其一直生氣或責備老人家亂買藥,損壞自己的健康,子女們倒不如平日多關心老人家,或許他們對買藥的狂熱就會降下來了。

詹鼎正院長也從門診看診的經驗中,整理出照顧父母常見的十大迷思,供民眾參考。

迷思一、子女在照顧父母時,認為父母的食物一定要煮到「軟糊糊」?詹院長表示,食物還是要兼具色、香、味,老人家才會有食慾,也才會健康。長者或照顧家人的子女可以與醫院的營養師商量,如何兼顧美味與營養。

迷思二、父母怕三高,都不敢亂吃,子女應如何配合?詹院長表示,控制飲食OK,但也不要太過分。老人家太重養生,食物攝取不足,反而會營養不良。若烹調時必須少鹽,不妨加些酸,增加美味。若天生無法代謝膽固醇,考慮用藥。素食者,需補充動物維他命B12。

迷思三、父母多重慢性病時,一天吃十幾顆藥無法避免?詹院長表示,如果老人家能控制好飲食,加上運動,藥物並不是永遠一定要吃,甚至能減少用藥。用最少的藥,治最多的病;最好由一位固定的醫生,看老人家大部分的病。

迷思四、跟年老的父母說話,就是要大聲點?老年人聽力變差,是高頻聽不見,所以高聲講話,反而效果不好。不如改為低音,在老人家的耳邊慢慢地說,或者在老人家聽力較好的耳朵旁邊,用手圈住嘴,然後低聲講話。

迷思五、父母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詹院長表示,正常老化的老人,記憶力好,只是抓記憶的速度慢。若當下遇到認識的人卻記不起名字,轉身後即想起,這是OK的;但若到隔日仍未想起時,可能要到醫院做評估、檢查。另,有服用安眠藥者,隔天的記憶力也會變差。

迷思六、父母走路愈來愈緩慢,無需擔心?詹院長表示,若綠燈開始後,未能走完馬路的話,就算慢;老人家毛巾扭不乾,可能是肌力不足,可用握力器測手握力,肌力不足,行動慢的老人家可能有肌少症。肌少症的治療方式,補充蛋白質與運動並行,而重量訓練,也能改善肌少症。

迷思七、父母不想動,是得了憂鬱症?老年人的憂鬱症與年輕人不同。老人家多半不會說想自殺,也不見得會說自己心情不好,反而是以很多身體上的不舒服,如無力、頭昏、提不起勁、胸悶、胃痛等來呈現。評估憂鬱症,必須先排除安眠藥、貧血、高血壓藥等因素,可先用兩題篩檢。

迷思八、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維骨力其實是在治療骨關節炎,所以維骨力吃得再多,也不會讓骨質疏鬆變好。

迷思九、父母愛吃健康食品,無傷大雅?目前並沒有任何實證,能證明綜合維他命有特別的預防效果,研究顯示維他命A吃太多,會增加死亡率;高劑量的維他命C,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維他命E吃多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胡蘿蔔素若吃得較多,也容易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不可不慎。

迷思十、父母多吃銀杏,可以預防失智?二○一三年最新的資料,發現幾乎所有的藥物或健康食品(含銀杏),對於預防失智症都是無效的。不過,銀杏與維他命E,倒是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有些許幫助。

另多運動,對控制心血管危險因子可能有幫助。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