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12

從歡樂寫苦難 他立志一天吃三頓餃子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莫言曾多次訪台。寫作具「霸氣」的他,受訪時曾說自己成為作家後「不讀其他作家的作品」。但他出身軍旅,一九八○年代開始閱讀台灣朱西甯、司馬中原等「軍中作家」的作品,自謙是這些作家「寫作的後繼者」。

莫言比較兩岸文學時曾指出,文革造成大陸文化的斷層,因此在語言、現代性和文學技巧方面,台灣都比大陸成熟。但文革也成為莫言這一代作家寫作的源頭,文革帶來的「人在苦難中的命運感」,成為大陸文學的特色。

莫言成長於山東高密縣平安村。童年時家鄉遭自然災害,莫言經常得靠摘地上的野菜充饑。因為饑餓,莫言童年的志向便是當「一天能吃上三頓餃子的作家」。

「飢餓使我成為一個對生命的體驗特別深刻的作家!」童年的饑餓經驗讓莫言的感官較常人更為敏銳、想像力更為豐富。他說,饑餓的歲月讓他「體察人性的複雜與單純」。莫言作品有許多關於饑餓的豐富描寫,莫言的文學甚至被稱為「饑餓的語言」。

文革是莫言作品重要的靈感來源。但他不從「文革的苦難」著手,卻從「文革的歡樂」切入,「我喜歡從歡樂寫苦難,用歡樂來解釋文革的苦難,構成高超的藝術手法」。「從歡樂寫苦難」也成為莫式語言特色。
【2012/10/12 聯合報】

大陸瘋狂 莫言淡定:獲獎不代表什麼…
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陸作家莫言昨天受訪時指出,在老家看電視得知自己獲獎,很高興,但覺得獲獎不能代表什麼,將會繼續努力創作。

傳出可能獲獎的消息後,莫言一直得在山東高密老家,繼續寫作。昨天下午開始,即有媒體在他老家守候,當獲獎消息公布後,整個大陸社會都為之震動,大批媒體瘋狂地找他。晚間九時左右,莫言在山東高密鳳都國際酒店舉行一個小型記者會。

媒體問莫言,得知自己獲獎時正在做什麼?莫言幽默地回說,「正在吃飯」,讓在場媒體哈哈大笑。有人問他,「獲獎對你個人意味著什麼」?他說:「意味著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接待你們(記者)。」此言一出,又引起媒體一陣哄堂大笑。

莫言表示,自己是從電視上得知獲獎的消息,感到很高興。他說,「我覺得獲獎不能代表什麼,我認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作家,他們的優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認可。接下來我還是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創作上。」

莫言說,「諾貝爾獎是個重要文學獎項,但不是最高獎項,只代表評委看法。」

對於得獎的原因,莫言認為,最主要是他作品裡的文學素質。他說,「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了中國人民的中國,表現了中國的獨特文化和民族風情,也描寫廣泛意涵的人,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於寫人,這樣就超越地區和族群。」

莫言表示,老家山東高密等民間文化對他作品的影響很大。「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地接觸這些文化,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這些民間文化元素不可避免地進入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

談到對近半個月來,大陸網路對他獲獎與否的爭論,莫言說,感謝支持和相挺的網友,也感謝不支持的朋友。他說,「挺我或不挺我的網友都對我是一種幫助,也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

談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時,莫言說,「他是非常優秀的作家,完全具備獲獎的資格。」

另外,莫言在獲獎後接受諾貝爾評委會訪問時指出,他自小喜歡閱讀,文學的方式最有力、最自由,他也希望透過寫作改變命運。他推薦年輕人看他的「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等書。

【2012/10/1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