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12

嚴內寬外

蔡禮旭

范仲淹先生他的家族為什麼這麼興旺?他的心量是為天下人著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去世以後,人家問他的兒子范純仁,你對父親的教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范純仁講,就是這句話,而且仁慈心做到是「嚴內寬外」,對自己比較親的家人比較嚴格,對待他人反而很寬厚、仁慈。我們一看,對自己人嚴格,對別人寬厚,那不是很吃虧嗎?其實這都是比較私情、私心,格局不大。像范公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只有一兩套完整的衣服,誰出門誰穿,這麼窮。可是他也是當官,收入並不少,大部分都拿去救濟他的鄰里鄉黨。

而我們從范公一生,再往前追溯,其實范公在兩、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他的家族不願意照顧他母親跟他,等於是孤兒寡母被他的家族給拋棄。假如我們是這位母親,我們心裡做何感受?很可能非常埋怨這個家族,從此一刀兩斷,不管他了,甚至於還把怨氣又傳給了孩子。假如是這樣子,范公就出不來了,甚至於范氏一千多年家道的興盛就不存在了。諸位長輩、朋友們,一個媽媽的度量重不重要?一個媽媽的修養重不重要?那直接影響一個家族的興衰。所以為什麼說天下的安危、家族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女子的心境、修養直接影響後代子孫。所以,范氏家族的興盛,很重要的關鍵是范公的母親的修養。不只對家族沒有埋怨,給范公的教育是你發達以後,一定要照顧家族裡面最可憐的人。轉這種人生的挫折為人生的動力、人生的使命感,這麼一轉,整個家族的命運都不一樣。

范公看到自己這些宗族的人很困難,都是先幫助他們。我們冷靜的來看看,孩子這麼小,他都能感覺到父母那分對人的存心,假如父母對人是那顆仁慈的心,小孩子的心很清澈,會很感動。我們自己就回想,小的時候常常要開學了,要繳學費了,有些親戚家裡比較困難。比方說是我母親那邊的晚輩有困難,這個時候不等我母親開口,我父親會主動的去幫助。我母親看到先生這樣體恤自己這邊的家族,內心一定會很感動。而且不只是我母親會很歡喜,甚至於是我的外公、我的外婆都會覺得很欣慰。女婿叫做什麼?半子,要當就當全子,不要當半子,要演就給他演徹底一點。而且一個女婿比孩子還要孝順的,會讓他的孩子生慚愧心。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父親從來沒有說「兒子,他們有困難,爸爸現在要拿錢去幫他們」,沒聽過這種話。完全沒有印象說父親要做這些好事的時候,還要在我們面前講一遍,都沒有。但是印象很深的是,我們都可以感覺得到,父親把錢拿出去就沒想要拿回來。父親跟我們都沒有言語的溝通,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感覺到父親這個處世的態度。其實最親的親人,心與心時時都在交流,都在互相感應。當范公他的心境對人這麼樣的仁慈,他的孩子看了佩服、看了感動。所以「寬外」傳給孩子的就是仁慈心,量大的人福一定會大。

之前我們有辦一些好婆婆、好媳婦的表揚,很多的好婆婆我們訪問到,她們怎麼去經營家庭的和樂,有一點記憶特別深,她們也是嚴內寬外。罵自己的兒子,罵自己的女兒,但是很體恤媳婦。媳婦還沒娶進門,交代她的孩子,就是媳婦的小姑、小叔,告訴他們,你大嫂嫁過來,等於是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心情一定特別緊張,你們一定要特別愛護她,不可以欺負她。其實婆婆也曾經是人家的媳婦,推己及人。諸位長輩、朋友們,你們當時候要嫁過去緊不緊張?怎麼沒什麼反應?其實人與人只要互相體恤,真的一下子就變得很親密,一下子就變得能互相體恤、互相關懷。而婆婆這分體恤的心,媳婦都能夠感覺得到,一進門感受到那個氣氛,都對她這麼照顧,那很快的就融進這個家庭裡面。媳婦愈快融進這個家,這個家就愈快興旺起來,這都是通達人情事理。

比方說一個企業新進的員工,我們當然也要多寬容、多體恤他。假如新進的員工,我們這些老的員工自己圍成一團,理都不理他們,人和一定都會失掉。但往往人很難不犯這樣的過錯,都是自己家裡人好得不得了,其他的人被冷落、被忽略,這樣就不妥。記得有個朋友,他到日本去留學,剛到一個新的國度其實他也是忐忑不安。因為他們去念碩士、博士都是半工半讀,他去面試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一進去給他排的坐位就是他最希望的坐位,當下他就很感動。諸位長輩、朋友,假如一個新進的員工,你會把他的位子排在哪裡?假如就把他排在門口,離董事長辦公室最遠,他坐在那裡舒不舒服?跟這個公司好遙遠,排在最外面的位子,他一定不舒服。就把他排在董事長旁邊好不好?他每天就在那裡冷汗直流,很嚴肅,都是領導,他壓力大。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這都是傳統文化,不然聖賢的教誨在哪裡用?光是排位子都是學問,都能設身處地。

就跟他排在正中間的位置左右,就是離這些主管的辦公室跟門口,中間的位子,讓他覺得沒有壓力,也沒有被冷淡。甚至於他這些日本的同事跟他講話都很有學問,他們也不會過來一下子跟他聊很多。因為他們了解到,一個留學生剛去的時候,日本話還講得不熟練,一下子要跟他談個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他愈聊壓力愈大。所以沒有長篇大論跟他談,往往都是要去吃飯了,閒聊幾句,一起去吃,就聊那十來分鐘。聊一聊,日本的朋友還會說,你的日語講得真好,讓他有信心。慢慢的這個公司裡面對他的善意他就很能夠感覺的到。而且分配給他的工作,都考慮到他目前的能力狀況。
為什麼日本很多公司都是幾十年、上百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天時不如地利,你做生意可以憑一時的天時、憑一時的地利,但是要能長久,最重要的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都是在設身處地體恤他人當中,很自然能夠建立起來。考量到他的能力狀況分配給他,他都能做得好,慢慢的他接工作都覺得我也做得不差,信心起來了,再慢慢增加工作量給他。可是我們回想,假如我們自己當領導,或者我們是舊的員工,有個新的員工進來,我們會怎麼做?所有的活全部丟給他幹。這個時候新進來的人一定會覺得很沒人情味,他會想沒關係,算我倒楣,剛進來。請問他以後混久了,又有新的人進來,他會怎麼看?又把工作統統壓在那個人身上,這個公司沒有人和了。所以嚴內寬外很有道理。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