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4

長期照顧 耗掉百萬房產

記者李榮/專題報導
人總會有變老的一天,身體逐漸虛弱,需要他人照顧。然而,在現行的美國醫療保險制度之下,有一個很大的「洞」,這個洞就是「長期照顧(long term care)」。

長期照顧費用並不涵蓋在給耆英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俗稱「紅藍卡」)裡面,多數人透過雇主所買健康醫療保險,同樣沒有給付長照費用。唯一給付長照費用的社會保險是州的低收入保險(Medicaid,在加州稱Medi-cal,即加州醫療補助計畫,俗稱「白卡」),資格非常嚴格,包括名下資產不得多於2000元。大抵來說,必須用完一生的積蓄後才能使用。

本報採訪了多位醫師、企業主、耆英、與正在衝刺事業的青壯年人。他們社經背景各不相同,但除了擁有加州低收入醫療保險者對於未來醫療費用不太擔心以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慮與故事。

病人的痛…開銷驚人 「活著沒意思」

在洛斯蓋圖開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何宗綿(Philip Tsungmien Ho)回憶,他的奶奶過世前因行動不變,必須有人在旁照料,只得把奶奶搬到老人院,總共住了六、七年。每年約10萬美元的開銷高得嚇人,奶奶只得賣掉位於華府的近百萬元房子來支付。他到現在還記得,92歲的奶奶那時跟他們說:「這房子我寧願留給你們,或把錢拿去給孩子付大學學費,還是買些玩具給小孩都好。」

「後來,奶奶還說她累了,活著沒意思。」何宗綿說,奶奶並非罹患憂鬱症才講出這些話,相反的,出生於上海大家族的奶奶一直是很有生活智慧的長輩,頭腦非常清楚。當時會講出這些話,一方面是過去的老朋友多已不在人世,生活無聊,即使仍健在也因為大家的身體都不好,無法互相探視;另一方面,奶奶也是感嘆大筆的醫療費用,覺得浪費。

家屬的痛…照護3.5年 「欠款還不完」

一位不願具全名,舊金山一個組織的負責人珊迪(化名)也說,她丈夫過世前有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等問題,需要看護隨侍在側。先生原先在加州大學教書,但健康保險並不給付長照費用,她只得將房子抵押借錢出來,白天請三位看護輪班照料,從早上6時直到晚上6時;晚上就由她自己上陣,時間前後加起來共3年半。

珊迪說她不好意思,不願意透露實際借款的數額,但嘆口氣說:「你知道嗎,我到現在還在還那筆貸款。」

灣區老人院 一年要價10多萬

依照聯邦醫療保險與州醫療保險的統計資料,在美國超過65歲以上,10人就有7人終其一生會需要某種程度的長期照顧。聯邦醫療保險最多付100天的照顧費用,而平均請領到長照的天數更只有22天;然而,一旦需要長期照顧,女性平均需要3.7年,男性則需要2.2年。

嬰兒潮世代都已逐漸走入老年,醫學與生活環境又更進步,需要長照的人數必將愈來愈多。只是,長期照顧非常昂貴,據2013年的統計,美國老人療養院(nursing home)的中位數價位是一年8萬3950元,即使住在自家中,請照護的費用也要4萬4479元。這價位還是全美國的中位數水準,加州當然還要再高,更別提灣區的高物價。

「灣區這裡的老人院,一年費用常常是10多萬元。」巴洛阿圖醫療基金會醫院、老年醫療與安寧療護Guzik中心(The Guzik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Geriatrics & Palliative Care)醫師鄭鴻杰(Peter Cheng)指出,現行制度下,長期照顧費用是很大的問題,在加州除非有加州醫療補助計畫Medi-cal,不然只能自己以積蓄支付,或是有些人以自己另外買的長期照顧保險支應。

在巴洛阿圖看診的鄭鴻杰,病人多數來自聖馬刁縣、或是聖他克拉拉縣。他大略估算,他的病人中有長照服務的,七成是以加州醫療補助計畫Medi-cal支付。

「但即使符合Medi-cal資格,另外有一個問題是,很多老人院根本不收Medi-cal。」他解釋,Medi-cal給付常是保險方案中最少的,不少醫院與醫師不願意收,有時醫師收了病人根本還得貼錢,所以相對不受歡迎。

如果真有長期照顧的需求,但又無法支付、或不願意支付大筆的照顧費用,又該怎麼辦?鄭鴻杰指出,華人社會家庭比較緊密,很多案例最後就是由家人照顧,有時也能照顧得不錯,不過對照顧者畢竟是很沉重的負擔。而且,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完整訓練制度,可以有系統地訓練非專業的照顧者,因此這條路也是一項挑戰。

步遲暮想好備案 歸國?留美?負擔大不同

移民的另外一個選項,就是候鳥歸巢,返回原居住地養老,經濟負擔會比美國低得多。

出生台灣、9歲時隨父母移民來美的鄭鴻杰表示,確實有一些華人耆英後來決定回國養老,當然也須視每個家族的情況而定。他自己的父母從台灣來,過去在德州經營洗衣店,就是標準的移民中產階級;現在兩老已經退休仍住在德州,並沒有回台灣,父母在60多歲時購買了另外的長期照顧保險,現在雖沒有用到,但當作一個安心保障。

「現行的制度下,要不你非常、非常有錢不必擔心,要不你就要夠窮,符合低收入的補助;在中間的絕大多數族群,只能自己掏錢。」另一位巴洛阿圖醫療基金會醫院的老人專科醫師林孝永(Albert Lam)也說,多數的中產階級如果沒有另外購買長期照顧險,對於龐大的長期照顧費用只能「吞下去(bite the bullet)」,或慢慢花光資產,直到符合加州醫療保險資格的一天。

林孝永觀察,現在醫療進步,人愈活愈久,但是各類疾病卻愈來愈可能在更年輕時就發生,理論上將更需要長期照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何給付長照費用是棘手的麻煩,當然碰上了真正需要照顧,部分有能力的人還是忍痛拿出錢來付帳,「不然錢是拿來幹嘛的呢?」

林孝永說,長期照顧的費用每個月大約6000到1萬2000元,當然還有更高級、更貴的選擇。也有病患選擇回家與家人在一起生活,由家人承擔照料工作,但老實說,家人不一定能勝任。還有一種狀況是,很多人即使需要他人長期照顧,但是堅稱自己不需要,或許會造成其他意外發生的機會。

巴洛阿圖Lytton Garden耆英社區的總監派瑞多(Lorena Prado)介紹,以他們中心為例,每個月的費用約為1萬元。中心內有24小時的醫護人員、常駐專業醫師,還有中風、心臟病患者的復健機制與設備,盡量提供舒適方便的環境給住戶。

一年十多萬的費用非常昂貴。她坦言,在與病人談到帳單時,常常有人嚇一跳,對於保險的給付範圍或收費感到不悅,但是「這事實就是這樣,也沒辦法(It is what it is.)。」派瑞多指出,她看過一些病人在這類的老人中心一住就是十多年,費用「輕輕鬆鬆」就超過百萬美元。

「多數人只能自求多福。」灣區法律扶助健康消費者中心(Bay Area Legal Aid Health Consumer Center)律師Tiffany Huyenh-Cho表示,現在的機制下,長期照顧費用就是只有Medi-cal給付,而Medi-cal又是低收入保險,要求嚴格,多半人都不符合。她說,如果是特殊案例或是緊急需要,或許有一些慈善團體或基金會可以短期協助,但真正需要長期的支援照顧,恐怕沒有辦法幫忙。

趁年輕及早規畫 車禍後 長照險月付她9300元

除了老年人可能需要長期照顧以外,發生意外的年輕人、青壯年人士,如果失去日常生活能力,也可能需要長期照顧保險。

家住聖荷西、1963年次,目前從事放款業務的單利榮,兩年多前乘著一部小廂型車準備到拉斯維加斯,途中意外爆胎翻車,同車的夫婿被直升機緊急送急診,她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也有不小的後遺症。她發現躺下去後,就很難自己起身;穿衣服時也出現困難,例如穿女性內衣時就無法將手繞到後面自己扣扣子,需要人家幫忙。

「還好自己先前另外買了長期照顧保險。」她回憶,出車禍前的兩三年,剛好分兩次買了保單,一次保額25萬,一次保額50萬。後來保險公司審核出保,由於她投保的並非實報實銷計畫(reimbursement plan),而是直接給付賠償金的保險(indemnity plan),因此以50萬元的那張保單來說,每個月保險公司都會給她寄來約9300元的支票,直到50萬元上限付完為止,不需收據報帳,款項由她自行運用,大大減輕她的財務與心理負擔。

從事退休規畫與保險的Nationwide保險公司副總裁西蒙思(Troy Simmons)解釋,所謂長期照顧,多半不是指「醫療照顧」,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專人看護幫忙。洗澡、上廁所、移動、穿衣、吃飯、以及大小便,六項中只要有兩項不能做到,或者患有阿茲海默等嚴重的認知障礙,就符合資格。

西蒙思指出,多數人可能都需要長期照顧,但長照帳單非常驚人,政府的保險計畫通常無法解決問題。很多人最後只得依賴家人照料,特別是家族中的女性,最容易成為照顧者的角色,但家人未必真能勝任。建議還是提早規畫,減輕負擔。

什麼是真正的「好命」
【金山人語】黃美惠 12.11.14

為人父母談笑,笑中有淚。

有朋友開一部全新賓士車來赴約,告訴大家「是兒子送的!」眾皆豔羨,忙問究竟。兒子公司上市了?發財了?

這位母親好整以暇說:「是這樣子的,車是我買給我自己的,如此一來,能留給兒子的錢會少一點,所以也就算是兒子買來送我的囉。」

又有朋友告訴我,滿50歲前一年,她送個禮物給自己,也算送給一兒一女。她給自己買了「長期照護險」(Long Term Care)。想到兒女也將受益,忙告訴他們,沒想到兒女無感,讓她失望。但事隔數年,她還是慶幸的,年繳一千多,若有需要每日可領200元,不無幫補。聽說類似長照險,價格已追高很多。

同事李榮日前發表有關長期照護的專題,成為本周世界新聞網舊金山人氣王,點閱第一名。那標題引人,故事千真萬確。讀到有位華人老奶奶在老人院住了六、七年,每年約10萬美元的開銷逼得她只好把位於華府近百萬元的房子賣掉來支付,令人低迴。奶奶跟子孫說,其實更願把錢留給他們,或讓他們付學費,怎樣都比花在自己最後歲月要好。

這專題說的是每個人都在擔心的事。

從前讀「禮運大同篇」,不能了解孔子為何把「老有所終」看那麼重要。到今天,「老有所終」不就是大家渴望的美國夢嗎?

重看經典名片才對某些細節有感,是年輕時想不到的。非裔巨星摩根費里曼的代表作「溫馨接送情」(Driving Miss Daisy),在此鄭重推薦大家重看。遠到1950年代美國南方的種族問題,近到如何變老、兒女如何為雙親送終,都能找到部份答案。

臨老境看電影,看到從前看不出味道的一幕。

Miss Daisy是南方白種女性,富裕的猶太人。摩根費里曼被Miss Daisy的兒子雇來替老媽開車。經長久磨合相處,非裔、不識字的司機和矜貴的白種女主人,發展出比親人還親的感情。

Miss Daisy還聘有非裔廚娘Idella。一天,女主人和客人在客廳打麻將,Idella在廚房撿豆子作飯。廚房裡電視都還開著,Idella手上的豆子撒了一地。

她走了,死得很乾脆,沒病沒痛。沒廚娘的日子,黑人老司機和主人相依為命。一日大風雪又停電,司機買熱咖啡冒險開車給主人送來,兩人點蠟燭啜咖啡,Miss Daisy 忽然說了一句:「Idella很好命。」摩根費里曼回答:「真的是!」

看到這段,眼淚浮上來,因為25年之後重看此片,終於了解Idella好命在哪裡了。
(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