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侯羿州坦言,近期陸續有患者因為健檢數字「見紅」來掛號,「但以現有技術來說,慢性腎臟病的早期診斷上仍有困難。」由於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和腎絲球過濾率(GFR)會受到年齡、性別、肌肉量等因素影響,碰上體格健壯、孕婦或有服藥等狀況,數值就容易失真,無法準確反映腎功能,即使腎臟已早期受損,也可能被忽略。而尿素氮(BUN)同樣會受到蛋白質攝取量的多寡影響,另外像是激烈運動、發燒、泌尿道感染、月經週期等,也會造成蛋白尿的假陽性。如果搭配親蛋白尿毒素指標輔助評估,當體內濃度數值越高,就代表腎臟損傷程度越嚴重,有助於早期診斷,較不易受肌肉量、飲食等原因干擾。
醫師侯羿州強調,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對患者來說非常有幫助,如果能定期篩檢追蹤,就算是非腎臟科醫師(如心臟科、內科)也能更有效地評估慢性病患者的腎功能狀況。
另外,腎友平時應注意均衡飲食,遵從醫囑用藥,近年來有研究顯示,腸道健康與腎臟健康習習相關,但醫師提醒挑選益生菌保健品,需以嚴謹的科學實證為基礎,切勿相信誇大療效和不實文宣廣告的藥品及食品。(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