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醫師指出,中醫認為,初春,人體毛孔已經打開,但陽氣還沒有充分到達體表,人體抵禦外邪能力還很脆弱,稍一不注意,風邪就會乘虛而入。風邪由淺入深,剛開始進入肌膚之間,影響毛孔的開合,這時發病表現為傷風感冒,症狀主要以高燒、怕風、自汗、肌肉關節疼痛為主。
賴睿昕醫師進一步指出,倘若沒有適當處裡的話,風邪就會繼續深入人體,隨著天氣變熱,風邪與熱邪交織,表現在體表就會出現各種瘡、疹、癬等皮膚病,這也是為何春夏罹患濕疹、皮膚癬等皮膚病特別多,很多都是因為感受風邪的緣故。
春天時有些人會出現後背發緊、疼痛等症狀,因為在項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那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它就像初升的太陽,能量比較薄弱,抵禦外邪能力不夠強,所以當感受風邪時,它最容易受到侵襲,這時就會出現項背發緊,酸痛不舒暢等症狀。
賴睿昕強調,除了中藥調養之外,中醫認為,按揉大椎穴、孔最穴、合谷穴,有助抵禦風邪、肅降肺氣及清熱解表。大椎穴主要是督脈穴位,督脈屬陽,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會合處,也是七條陽脈匯聚點。風邪輕,多入侵頭面等身體上部,陽主升,體內陽氣透過升發作用將風邪祛除體外,而七條陽脈的匯聚點—大椎穴,就成了祛除風邪「通風口」。
步驟一,按揉大椎穴5至10分鐘,做法,身體後中線,第7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正坐,略為低頭,頸根部最凸出部位就是第7頸椎棘突,向下摸最凹處即是,這時候低頭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穴位5至10分鐘,每天2至3次。
賴睿昕醫師強調,孔最穴是手太陰肺經郤穴,有助止血、止痛、疏通氣血,對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肺炎、扁桃腺炎、肋間神經痛等都有改善作用。步驟二,點揉孔最穴3至5分鐘,做法,在前臂掌側,腕掌側橫紋上7寸,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伸臂仰掌,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中點向上1寸,橈骨內側緣,用拇指稍用力點揉穴位3至5分鐘,交替按摩,每天2至3次。
合谷穴主要是大腸經氣聚居之地,肺與大腸相表裡,經絡中手、足陽明經兩脈連貫,因此,合谷穴既可解肺主管之表,解熱鎮痛,又能治療腸胃病症,治療疾病種類多不勝數。大椎穴祛除風邪,孔最穴肅降肺氣,合谷穴清熱解表,三者相配能從根本上祛除風邪,防治感冒發熱。
步驟三,掐按合谷穴20至30下,做法,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拇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用一手拇指用力掐按另一手合谷穴,大約20至30下,反之亦然,每天2至3次。(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