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光眼患者持續攀升,預計二○四○年將突破一‧一億,台灣患者人數亦逐年增加。然而,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患者難以察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五○至八○%的青光眼病例仍未被診斷。過去青光眼常見於五十歲以上的熟齡族群,然而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三十至四十歲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推測與現代人的生活用眼負擔增加,或近視盛行有關。且台灣許多患者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單靠一般的眼壓測量可能無法診斷,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族群,或為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檢查,包含眼壓、眼底與視神經檢查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主治醫師郭哲源表示,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病變,因早期幾乎沒有自覺症狀,患者往往難以察覺,約七成患者是在健檢或因眼部不適就醫時才被意外診斷。當患者自覺視物模糊、中心視覺發生變化才前往診治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視神經已受到嚴重不可逆的損害。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五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禍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六十五%;跌倒風險增加三十八%,骨折風險高出三十一%!
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指出,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但依據視野檢查可分為輕、中、重度,須因應疾病嚴重程度對應治療策略,積極治療對於減緩疾病病程非常重要,目前患者多以點眼藥水治療為主,但是一旦進展到中度、透過眼藥水眼壓仍控制不佳,應考慮手術治療。
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張毓帆指出,相較於藥物副作用,未受控的青光眼對生活影響更大。視力模糊會導致上下樓易踩空,或因視野缺損無法連續閱讀文字、無法開車。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穩定眼壓,如規律運動、適量攝取咖啡因、控制飲水量等,同時注意避免長時間頭低腳高或趴睡。(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