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涵菁指出,肛門腔有一條鋸齒狀構造,它將兩種不同類型皮膚分隔開來,這條線以上皮膚對痛覺不敏感,這條線以下皮膚則對痛覺非常靈敏。內痔就是發生在這個鋸齒線上方,外痔則是發生在鋸齒線以下,內痔通常是不痛不癢,也沒有任何不適感,但無痛性出血和排便時突出肛門外是兩大特點,整個內痔完全脫出肛門無法再復元時就會引起相當厲害的疼痛。
外痔症狀包括疼痛、搔癢及灼熱感,當外痔被扭曲時形成血塊,進而引起血栓性痔瘡,以致產生劇烈疼痛,外痔也常會滲血或滴血。
康涵菁醫師進一步指出,只要久站、久坐都有可能產生痔瘡,因為肛門及直腸上方血流在此時都會對它們產生壓力,其他包括排便習慣不佳、便祕、腹瀉、懷孕、肥胖、排便時間過長(邊看書、邊聽音樂)、經常用力排便、不當使用瀉劑或灌腸劑、遺傳等都會引起痔瘡。
中醫認為,飲食不節也是重點之一,特別是愛吃辛辣食物與飲酒,這樣容易積熱生濕,愛吃冷飲也會產生痔瘡,寒邪刺激更會降低體表血管彈性,增加其周圍阻力,導致血壓升高、小動脈收縮,進而引起腹部血流速度減慢,這樣下肢靜脈血液無法回流,血液就會瘀積,長期下來痔瘡就會出現。過了更年期人體腎氣開始衰退,中醫認為,腎氣與大腸傳送能力關係較為密切,腎虛久了腸道蠕動欠佳,大便就會乾結,最後引起痔瘡、便秘。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