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般的小傷口感染,這是一種人畜共通細菌性感染。張雅媛提醒,類鼻疽的感染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皮膚接觸,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泥水,可說是最常見感染方式。第二,吸入氣膠,清理環境時未戴口罩,細菌會隨汙染塵土進入呼吸道,最後可能誘發肺炎。
第三,經口攝入,喝下或食用污染的水源與食物,尤其是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此外,民眾不知有類鼻疽這細菌多藏其中,在颱風過後清理家園、農作物、建築物時都非常容易暴露在感染風險。尤其是當積水與土壤混合後,細菌量會急速升高,再加上水溝不通、泥水四溢,感染機率也跟著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會把類鼻疽跟以前聽過的「烏腳病」相混淆,「烏腳病」是長期飲用含有高濃度砷的深井水,這與類鼻疽這種細菌感染完全不一樣。張雅媛主任強調,類鼻疽臨床表現多變,輕則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具有紅腫熱痛症狀,重則演變成肺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
部分案例若是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傷及骨頭或關節,引發骨髓炎、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另外,類鼻疽潛伏期從一天到二十一天都有可能,甚至有極端案例長達數個月。也就是說,病人可能早就被感染,卻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症狀。這也造成診斷上的困難,特別是北部醫療院所,對類鼻疽臨床經驗相對較少。(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