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近逼五百萬大關,隨著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醫療需求增加,也帶來兩大社會衝擊———醫療與長照體系的沉重壓力,以及安寧緩和療護需求的急速攀升。
根據衛福部社會保險司統計資料,預估台灣六年後(即二○三一年)六十五歲以上失能人口高達九十五萬,進一步增加醫療照護人力、相關設施需求;與此同時,生育率低迷,少子化情況持續惡化。預計在二○七○年,十五至六十四歲青壯年人口將與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相當,平均每一‧一位生產者需要負擔一位老年人口。在此趨勢下,如何整合醫療與長照系統,打造高齡友善照護體系,增加長照患者、照護家屬未來安寧緩和照護的需求,就顯得更加重要。
安寧緩和醫療的介入,是在幫助對於治癒性治療已無法獲益的末期病人,進行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的緩解,再加上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的照護,目標是協助病人及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然而,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表示,台灣安寧照護品質雖為亞洲第一,但根據二○二四年新加坡連氐基金會針對澳洲與亞洲十一國的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的態度與認知仍有進步空間。以「緩和醫療」的認知情況為例,僅有六十九%台灣民眾表示「了解/稍微了解」,遠低於泰國九十二%、澳洲九○%及越南八十一%。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預立安寧緩和意願註記人數歷年來已累計突破一○九萬人,在「健康台灣」政策的指導方針下,安寧緩和醫療之發展方向聚焦於四個主軸:推動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強化醫事人員安寧緩和醫學教育訓練、生命教育宣導活動、加強長照與居家醫療、安寧緩和醫療之銜接。
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指出,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正在策畫推動的安寧緩和療護第四波運動,以「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為核心目標,強調安寧緩和療護的普及與公平。(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