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
新加坡有兩個國寶,一個是他們的前總理李光耀,另外一位是一位女士叫許哲,她已經一百零六歲,她對人很有愛心,對父母也很孝順。她自己一個人照顧二、三十個老人,這些老人都比她年輕二、三十歲,都是七、八十歲,她還去照顧他們。她這樣的愛心感動了新加坡人,不止感動了新加坡人,感動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所以,其實要對這個社會、世界有所貢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只要好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所以老祖宗教誨我們國家興亡,這個態度很重要,當有這樣態度的人愈來愈多,這個社會就開始轉變過來。從哪裡轉?七○年代,有一位英國的大哲學家叫湯恩比教授,他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哪兩種?孔孟學說,還有大乘佛法。這一段話很有道理,不是中國人講的。
問:請問孔孟學說在哪?
答:在中國。
你確定嗎?你看,中國是禮儀之邦,你現在看到人與人見面會很客氣,說「你好」,在哪裡看到?
答:日本。
怎麼答案變了?在韓國。所以我很擔心有一件事,可能五十年後,國際法庭會打一個訴訟案,就是孔夫子是韓國人的老祖宗,還是中國人的老祖宗?諸位朋友,結果會是怎麼樣?那個法官會說重實質不重形式,來,我們現在來看看是韓國人力行孔夫子教誨,還是中國人。到時候我們就欲哭無淚,所謂「知恥近乎勇」,我們要珍惜有這麼好的老祖宗,珍惜他們的教誨,要把他轉過來。
為什麼湯恩比教授這麼講?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諾貝爾得獎主在巴黎發表了聯合宣言。內容裏面提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要繼續生存的話,要回歸到兩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諸位朋友,諾貝爾得獎主都是什麼來歷?都是每個行業的頂尖佼佼者,為什麼他們異口同聲都體會到,未來的社會問題一定要孔孟學說來解決?其實這些道理,我們只要細細靜下來都能思考出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孔孟學說的核心在哪裡?仁愛。大乘佛法的核心在哪?慈悲,所以仁慈、慈悲。其實西方的聖哲也把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點出來。西方的聖哲,上帝、耶穌教什麼?博愛。既然都教了,但是現在為什麼都嘗惡果?因為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當人的思想觀念回歸到聖賢的教誨,問題就開始轉好。
我們來看,仁愛存心,懂得互相幫助,再提升,互愛,就能夠創大同世界。諸位朋友,大同世界不是高高掛在牆壁上的。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的孝確確實實已經放在心上,他去看到別人的父母,他會不會尊敬?會。所以《孝經》裏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你讓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對所有為人父母的人他都會恭敬。我們試想一下,今天你有孝心,你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老婆婆上來,你還會坐在那裏嗎?會不會?你馬上會想到趕快站起來,這是為人長者、為人父母,很辛勞,趕快讓她坐。當你看到這些長者他走在路上,過馬路很驚險,相信他會馬上自然而然去攙扶他。有這分孝心、仁慈心的人,自然就會去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所以,當我們都重視每個人的德行,重視孩子的德行,整個社會慢慢地就會呈現祥和之氣。其實末日還是大同世界,看起來很複雜,但是你抽絲剝繭,把它的來龍去脈找出來,根本在哪?就在一念之間。
現在市面上很常談生涯規劃,諸位朋友,您怎麼經營你的一生?你希望你的孩子怎麼經營一生?當孩子自私,當孩子注重物質享受,他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我們來分析一下。小時候很快樂,要玩什麼都給他玩,要吃什麼都給他吃,反正順著他的個性去發展。順著個性,諸位朋友,順著哪個個性?人都會好逸惡勞,「苟不教,性乃遷」,很多的習性就跑出來。中國這些為人長者,對這個問題看得非常深入,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視,不能長他這些習性。因為假如他很奢侈,他很懶惰,他不恭敬,請問一輩子會怎麼樣?一輩子會經營好嗎?不會。但是這些習慣一養成,要再把它導正回來就很困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讓他小時候很幸福快樂,要什麼有什麼,等到他花錢習慣了,很難改。
我們來看看現在這些一、二十歲的年輕人,都還沒有出社會,花錢比賺錢的人更凶,信用卡都辦幾張?這個我比較沒有經驗,你們給我一些資訊。辦好幾張,這一張刷爆了再去辦。以前的中國人是覺得欠人家錢很丟臉,現在年輕人是想盡辦法先用再說,所以很多的年輕人還沒有踏入社會,已經把他的社會信用破壞、糟蹋了。所以他很奢侈,一輩子要成為物質的奴隸。你們怎麼知道?真有智慧。所以他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要孝順父母,不是為了要照顧妻兒,而是要滿足他的物質欲望。
其實人一天要花的錢,吃飯、穿衣,多不多?不會很多。但是只要沾染上這種奢靡之氣,就會擋不住誘惑。因為要還錢,他就必須很努力,要去擊敗別人,在工作當中可能會損人來利己,看到人都覺得是敵人、是對手,所以活的像戰場。他老年,你看我們都很羡慕西方有老人福利,很羡慕。但是我們要瞭解,這些老人家住在裏面,雖然不愁吃穿,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很貧乏。他們可能會覺得,剛好有一天孩子來看他,他會高興好幾天,告訴其他的朋友說,我兒子還沒有忘了我。這句話聽起來,他覺得高興,你覺得心酸。中國人覺得真正的福報在什麼時候享?老年。假如老年精神生活這麼匱乏,這個人生你不會覺得很幸福的。
好,那什麼樣的生涯規劃才是正確的?我們來看,假如一個孩子從小有仁愛之心,他已經在為自己積福、培福,所以從小要培福、積福。年輕,因為有德行、有智慧,所以要造福;老年,福在晚年享,那才是真正的福。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從小可以培福?你不要看他年紀這麼小,哪會培什麼福?俗話說「福田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他念念都會為人設想,都會替人著想,他這一顆心已經在為他這一生培育出非常多的福田。而他有這樣的態度,學的東西他一定會奉獻社會,造福,晚年鐵定享福。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