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09

距離


錚錚

那一次,我無緣無故病倒了,住進醫院。雖然重病,但我天生樂觀,因此沒有一般人那些悲觀、灰色的情緒。但是肢體疼痛不適,的確難以忍受。我一躺上病床,就下不了地。

幾天之後,心中最大的願望是能自己下床,走到洗手間,來一次淋浴。若能下床,只要走五或六步,我就可以進入洗手間了。但我身體太弱,眼看到如此短的距離,也做不到。

雖然我肌肉疼痛,但我的頭腦沒有模糊。躺在床上,我玩味著「距離」這兩個字的內涵。

記得我在任教時,一對夫妻朋友常來我家聊天。有一天,他談到每個人都有一個圓圈。自己的圓圈別撞進了別人的圓圈內,一旦進去了,多少會發生問題。就好像早期在台灣的公共汽車背面有一對摽語:「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人與人之間,以夫妻之間的距離最近,就是因為兩個圓圈經常互相撞入,所以夫妻間才有那麼多的爭吵。

朋友間,兩方面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安全距離,一定要停在對方的圓圈外。一旦距離拉得太近,就會提高衝突的機率,最糟的狀況就是弄得反目成仇。

有一位教會女士與另一位女士是好朋友,好到發誓老了要互相照顧對方。有一次,她們一起去朝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回來後,完全反目,互不來往。

我聽說過一句名言:若借錢給朋友,或是向朋友借錢,其結果,不是失去友誼,就是失去金錢。我想一旦朋友間扯上銀錢的關係時,兩個圓圈就混在一起了。要分開,就比較困難,換句話來說,又是距離的問題。

妻最近在電話中與老朋友聊天,妻問對方一個問題:若我嫁給妳的哥哥,我們之間會親熱嗎?對方說:絕對不可能!這答案如此乾脆,真是出乎我的想像。這裡有太多可以反思的人際關係了,親人之間的距離更是難以保持平衡、適當。

我觀察良久,得出一個結論:一切要出於被動。若朋友不開口問我、請教我,我絕對不主動提供任何人我的看法、做法、想法。我記得有一位神父在講道中提過一件事,受用不淺。他說,當你走在街上,有人問你方向時,你會細心地告訴他如何走。你不可能在街上抓住一個人,來告訴他走路的方向。其原因是,有人問你時,是因為在那一瞬間,對方授「權」給你,你拿到了「權」,所以你可以講出你的資料、忠告。你說完了,他走了,那「權」也沒了。

這是為人的藝術。太多人在別人沒問你,沒授「權」給你時就開口,只有自討沒趣。這也就是距離的問題了,不要主動地進入別人的圓圈內。

在一次教會聚會時,有一位年輕小夥子,告知大家他在主修心理輔導。不多時,他聽到身旁的一對夫婦與另一對夫妻聊天,話題老是繞著夫妻間的糾紛。這位年輕人於是自告奮勇問那對夫妻,要不要他為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弄得這丈夫一氣之下走了, 口中還喃喃唸著:去你的﹗我站在附近,看到這一齣戲,心中只覺好笑。這年輕人的圓圈好像要強行闖進那對夫婦之間的樣子。

被動就是保持距離的一個方法,對方不問,就別主動提出忠告,大家平平安安過日子,多好。

來源: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