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009

特殊醫療貢獻獎》張錦文 台灣醫管拓荒者


記者詹建富/專訪

國內大型醫院林立,但只要談到馬偕、長庚、新光、成大、奇美等醫院的籌設過程,都不能跳過一個名字──張錦文,台灣的醫院管理大師。國內醫院邁向企業化、專業管理化的重要推手,也非他莫屬。

獲得特殊醫療貢獻獎,張錦文直說「不敢當」,謙稱自己只是醫界一份子,把他所學貢獻給台灣,並把一切榮譽歸諸上帝。他說,「天公疼憨人」,才讓一位生長在偏僻漁村的子弟,因緣際會,得以成為台灣醫管的拓荒者。

民國23年,張錦文出生於嘉義縣布袋鎮的漁工家庭,排行13,上有兄、姊各6人,還一度因食指浩繁,他這個老么被父親送人撫養,所幸母親不忍,又把他抱回家。出身貧苦,全家只有三哥讀過小學,他從不敢奢想自己有升學機會,連剛領到的國小畢業證書,也被母親誤以為是廢紙丟了。


年輕時剛回國的張錦文(右)就接手國內大型醫院的擘建。
圖片/張錦文提供所幸,張錦文受到命運之神眷顧,受到恩師提拔,一路唸到大學,成為全村第一個考上台灣大學的子弟,在台大商學系畢業後,獲當時擔任馬偕院長的美籍醫師羅慧夫賞識,並協助他放洋留學,赴美取得醫管碩士。

學成歸國,張錦文重返馬偕醫院服務,開始發揮長才,和羅慧夫聯手引進西方先進醫療觀念,創設國內第一個加護病房、燒燙傷病房和自殺防治中心;身為扶輪社一員,他又結合扶輪社力量,在民國58年成立「生命線」,隔年又促成設立專供青少年協談的「張老師」專線。

張錦文對今日台灣醫界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各醫院仿效的PF(醫師診察費)制度,許多受聘於私人醫院的醫師沒有底薪,收入是依個人業績而定。他說,早年不論公、私立醫院,都是發固定薪水,有的醫師私自違規兼差、開業,甚至向病人收紅包,為解決前述弊端,並激勵醫師士氣,他讓馬偕和長庚採行PF制,自此即使是假日或三更半夜,只要病人有狀況,也都找得到醫師,醫院的營運績效也跟著提升。

台灣從事醫療外交,張錦文也是個開創者。民國67年底,他離開一手擘畫的長庚醫院時,正值能源危機,政府為鞏固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邦交,派遣中沙醫療團遠赴中東,張錦文即是首任團長,後來他又到非洲馬拉威協助籌建醫院。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江東亮強調,回顧近30年,台灣醫療環境丕變,正是面臨醫療轉型的重整時刻,張錦文積極為醫界發聲,期建構整個醫療給付的合理化,以及醫療環境的公平性,貢獻有目共睹。

張錦文說,他一生的心願有三,一是興建具人性化的醫院、二是促使醫界團結,組織醫院協會,三是推廣醫管教育,作育英才,走過四分之三個世紀後,都達成了。不料,去年意外發現得了白血病,多次進出醫院,所幸病情已獲控制,「也許是生病逼我退休,該與家人共享餘生了」,大嗓門的他,猶不減當年豪氣。

編按:第19屆醫療奉獻獎得獎名單已出爐,共有7人與一個團體分獲特殊貢獻獎、團體獎及個人奉獻獎。健康版將逐一介紹他們執著的身影與感人的事蹟,敬請期待。

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