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009

天行健與道法自然


于丹

莊子提出,道法自然,道無所不在。那麽,怎麽樣才算是道法自然了呢?

  “遊”是個動詞。“遊”告訴我們,人想要體驗逍遙,必須要有一種動態的系統,也就是說,讓你生活有更多的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於打破常規。因爲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辯證的關係,真正穩當的東西都處在動態之中。

  比如陀螺旋轉,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真正會抽陀螺的人,總是不停地讓陀螺旋轉著,旋轉就是它的價值。等陀螺一旦靜止下來,就失衡了,就倒地了。所以動態是最好的平衡。

  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子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爲什麽呢?因爲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爲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時代在變遷,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與時俱進,真的能做到取捨自如,以一種清楚的眼界給自己確定準則,並且以這樣心遊萬仞的心態去調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遠保持動態中的平衡,你就永遠不會倒,你永遠是行進中的自行車和旋轉著的陀螺。只有當你靜止下來,你才會真正倒下。你倒下來是沒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每個人看見的世界大體相同。但每個人得出的經驗與道理卻大相徑庭。這關係到兩點,第一是智慧,第二是慈悲。我們有沒有能力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啓發?能不能夠以一種善良在一花一葉上體現關懷?

  莊子對於一個葫蘆、一棵樹、一隻小狸貓、一隻小鳥,都抱有慈悲。他會自然而然地尊重它們先天的物性,從來不以一種人爲的標準去刻意地要求改變。

  莊子說過這麽一個故事:

  有個宋國人想到越國去賣帽子。這個宋國商人按照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覺得越國地處蠻荒之地,沒見過帽子,我要去那兒賣的話肯定生意興隆。可是到了那裏才知道,越國人“斷發文身”,就是剪了頭髮,身上刺著花紋,風俗習慣和中原地區完全不同,根本用不著帽子。

  莊子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自己想當然的價值觀去評估這個世界。

  我們在很多時候都會感到憤憤不平,說,爲什麽會這樣?爲什麽會那樣?這是因爲我們的心帶有成見。

  我們做了多少自以爲是地去“斷發文身”之地推銷帽子的事情,然後又抱怨生活給我的機遇不夠好。其實這就是缺乏智慧。

  由於我們看到的功利的、所謂有用的事情太多,所以,我們已經失去了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什麽是生命逍遙之境?

  這種逍遙絕不是人的生命淩駕於外在世界之上、跟萬物成爲對抗的一種自尊霸主。

  這種逍遙需要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眼、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行動與世間萬物緊密相連,水乳交融。

  這種逍遙需要我們能夠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雲端。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是乾乾淨淨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間真正的好時節,就是沒有閒事掛心頭。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