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2009

智者如何面對問題


達摩難陀法師

生活是一連串不如意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困擾和煩惱就會一直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生命中充滿著利益、名聲、讚美與歡樂,然而我們也有面對不利環境的時刻,例如失敗、譭謗、責備與痛苦。生活如同鐘擺,搖動不定,目前搖盪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情境,或許下一瞬間又擺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狀況了。

人通常有誇大問題的傾向,而不去瞭解事情的真正原因。這與「小題大作」類似。當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時,總覺得自己再也不會有任何歡樂可言了。如果遇到一些人無法瞭解他們的需要,卻又不斷困擾他們時,便會感到從未受過如此不堪的待遇,而將傷害埋在心裏,帶著沒必要的痛苦,繼續接受這些想法的折磨。讓我們摒棄這些想法,瞭解到萬事都有終極,所受的困苦總有消弭的一天,不是更好嗎?

我們應該瞭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終有解決之道,沒有永遠受詛咒的災難,除非自己願意讓事情如此發展。去瞭解所有制約的現象(包括災難及各種問題)所引起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件事的發生一定有其前因後果。藉由找尋問題的根源,便可以解決各種形式的災難。

遇到問題不可氣餒,相反地,要明智地去克服它。沒有一個世俗的人可以從困擾中解脫,因此,不是問題本身來區分何者是智者,何者不是,重點在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

蘇格拉底的太太是以火爆脾氣聞名的,常常挑先生的毛病,幾乎每天喋喋不休地責罵他。有一天,在太太罵完了之後,蘇格拉底卻讚揚她的措詞及演講技巧都比上一次進步了不少。

這顯示一個聰明人如何面對問題,並以幽默方式消遣之。

尼赫魯曾說過:「我們應面對問題並想辦法解決。我們要用心靈去面對,而不是拿怪力亂神為名義當擋箭牌躲開。」

依拉‧威克斯在笑談人的困擾上提出她的觀點:

當生命就像一首歌時,

快樂是很容易的;

但人活得有價值——

在於他懂得笑,

尤其在事情錯得離譜時。

心靈的困擾是一種考驗,

且常是經年累月的,

令世人讚賞的微笑,

是閃爍在淚水中的笑容。

瑞賓‧泰戈爾博士是一個著名的印度詩人,他在祈禱文裏表達面對問題的態度,而不必藏匿自己的恐懼及憂慮。

不要讓我汲汲尋求避免危險的保護,

而是無懼地去面對。

不要讓我祈求消弭痛楚,而是有顆征服的心。

不要使我懇求消除憂慮的恐懼,

而是希望有贏回自由的耐性。

不如意的事情發生,譬如當我們喜愛的事物遺失或損毀了,有兩種方法來處理:可以責怪自己或他人,因而籠罩在低潮情緒中;或者拋開煩惱,說:「事情已經過了,丟掉東西已經夠悲慘的了,為何還讓自己因而不快樂呢?」追溯原因,日後不要再犯錯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我們也該想想因應措施,或是可能引發的問題。假如損失沒有影響到他人,或許就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因為問題的原因可能十分複雜,不是輕易能夠找到解答。如果不幸的事超出我們的控制之外時,我們應該依仗對生命的瞭解,鼓起勇氣去面對它。

換句話說,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而非駝鳥式的躲藏。假如因負面的想法導致不愉快,那真是自作自受。

根據釋尊的說法:「心靈是先驅,是首領;萬法唯心造。」他認為悲傷是由自身行為及無知引起的,並指點眾生必須自己去找尋快樂,擺脫悲傷。

藉著正確的靜坐方法及釋尊的教誨,可以根絕所有負面思想,因為一顆未經修行的心正是所有問題的根源。釋尊說:「心靈是很難理解的,它十分敏銳且遊移於意志間。智者會守護它,因為小心維護心靈常會導向幸福。」

人往往易於將自己的憂慮歸罪於他人,尤其是找不到解決方法時更甚。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找來代罪羔羊——可以受責備、發洩苦情的人。例如小孩受傷而哭時,為了讓他不再哭,媽媽假裝打其他小孩,顯示已經有人受罰,小孩子報了仇,因而得到滿足,便展開笑顏。這明顯的表示對人採取報復手段會滿足一個世俗者的心。

要承認自己的缺點總是很難,而責怪別人就顯得容易得多。事實上,雖然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卻有不少人引以為樂。所以當遇到相同的情形,我們不應該對人心懷恨意,而應該竭力承受痛苦並冷靜地解決問題。要記得當他人制造麻煩令人憂心時,假如我們知道如何保護心靈,便無人可以真正侵犯自己。

在《法句經》中,釋尊說:「即使是最壞的敵人,也不能像自己毫無防禦的內心般傷害自己,然而一旦心靈被操縱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親人也不能幫你。」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