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學會譯
宋陳希夷。戒種放曰。名者。古今之美器。造物之深忌。故天地間無完名。子名將起。必有物敗之。後晚節。果以飾禦之侈。遂喪令聞。
宋朝高士陳希夷,曾經提醒種放說:「名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喜愛的美器,但是卻為天地鬼神所深忌;所以天地間,沒有一個人能享有完美的名聲啊!而現在你的名聲將會起來,但是必定會有東西來破壞你,使你失敗,所以你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啊!」後來種放的晚節不保,果然是因為他乘座的車,裝飾的太過奢侈,於是因而喪失了他美好的聲譽。
夫以種放之賢。猶以名勝而敗。則今假名士。假文章。假道學。假節義。互相標榜。廣通聲氣者。其敗露當奈何。常見名士得禍。每慘于常流。則鶩虛名者。又不但折福已也。可不戒哉。至於為善。亦貴陰功實德。天之報必非常也。
以種放的賢能,卻仍會因為自己享有過譽的名聲而失敗,那麼今天那些假名士、假文章、假道學、假節義的人,彼此還在那裡互相的標榜,打知名度,那麼他們將來的失敗,露出的馬腳,就更是不堪想像了。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很有名的人得到的災禍,往往比起平常人要來得慘,所以徒鶩虛名的人,就更須要引以為戒啊!因為徒鶩虛名,不但是折福而已,更為自己帶來嚴重的災禍;所以做善事,貴在不為人知,才能積有陰功,那麼上天的回報,必定就會不一樣了。
【分析】
孟子曰。有諸內。必形諸外。莊子曰。名者。實之賓也。何可沽買哉。沽買。有散財邀致。設餌勾引。行術籠絡之意。每見古來忠臣孝子。節婦正士。身被榮名。必遭困抑。所以然者。名亦福也。造物不肯以全福與人。豐茲嗇彼。必然之數。況無實沽譽者。其所挫更何如哉。于鐵樵曰。今之為士者。或文章播梨棗。而屢蹶科闈。為吏者。或德政歌通衢。而十年不調。毋乃坐此乎。
孟子說:「有諸內,必形諸外。」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所以怎麼可以沽買名譽呢?沽買就是花錢去買,或是設計勾引,用手段去籠絡的意思。我們常常見到,自古以來的忠臣孝子,貞節的婦人,正直的君子,當他們享有光榮名聲的時候,就必定會遭受到困厄的逆境,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名也是福報的一種,而天地鬼神,不肯使一個人享有完全的福報,所以在某一方面豐足的,就會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這也是一定的道理。況且事實上,沒有實際的行持,而去沽買名譽的人,那麼他所遭受到的挫折,就更不堪設想了。于鐵樵先生說:「現在有些讀書人,他們的文章能夠刻印成書流通於世,而他們每次赴考,卻是名落孫山;有些官員在民間享有很好的名聲,百姓都在歌頌他們的德政,然而他們擔任同一個職務,往往卻是十年都沒有升調,恐怕都是犯了這個沽買名譽的毛病啊!」
來源:電子郵件
宋陳希夷。戒種放曰。名者。古今之美器。造物之深忌。故天地間無完名。子名將起。必有物敗之。後晚節。果以飾禦之侈。遂喪令聞。
宋朝高士陳希夷,曾經提醒種放說:「名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喜愛的美器,但是卻為天地鬼神所深忌;所以天地間,沒有一個人能享有完美的名聲啊!而現在你的名聲將會起來,但是必定會有東西來破壞你,使你失敗,所以你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啊!」後來種放的晚節不保,果然是因為他乘座的車,裝飾的太過奢侈,於是因而喪失了他美好的聲譽。
夫以種放之賢。猶以名勝而敗。則今假名士。假文章。假道學。假節義。互相標榜。廣通聲氣者。其敗露當奈何。常見名士得禍。每慘于常流。則鶩虛名者。又不但折福已也。可不戒哉。至於為善。亦貴陰功實德。天之報必非常也。
以種放的賢能,卻仍會因為自己享有過譽的名聲而失敗,那麼今天那些假名士、假文章、假道學、假節義的人,彼此還在那裡互相的標榜,打知名度,那麼他們將來的失敗,露出的馬腳,就更是不堪想像了。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很有名的人得到的災禍,往往比起平常人要來得慘,所以徒鶩虛名的人,就更須要引以為戒啊!因為徒鶩虛名,不但是折福而已,更為自己帶來嚴重的災禍;所以做善事,貴在不為人知,才能積有陰功,那麼上天的回報,必定就會不一樣了。
【分析】
孟子曰。有諸內。必形諸外。莊子曰。名者。實之賓也。何可沽買哉。沽買。有散財邀致。設餌勾引。行術籠絡之意。每見古來忠臣孝子。節婦正士。身被榮名。必遭困抑。所以然者。名亦福也。造物不肯以全福與人。豐茲嗇彼。必然之數。況無實沽譽者。其所挫更何如哉。于鐵樵曰。今之為士者。或文章播梨棗。而屢蹶科闈。為吏者。或德政歌通衢。而十年不調。毋乃坐此乎。
孟子說:「有諸內,必形諸外。」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所以怎麼可以沽買名譽呢?沽買就是花錢去買,或是設計勾引,用手段去籠絡的意思。我們常常見到,自古以來的忠臣孝子,貞節的婦人,正直的君子,當他們享有光榮名聲的時候,就必定會遭受到困厄的逆境,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名也是福報的一種,而天地鬼神,不肯使一個人享有完全的福報,所以在某一方面豐足的,就會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這也是一定的道理。況且事實上,沒有實際的行持,而去沽買名譽的人,那麼他所遭受到的挫折,就更不堪設想了。于鐵樵先生說:「現在有些讀書人,他們的文章能夠刻印成書流通於世,而他們每次赴考,卻是名落孫山;有些官員在民間享有很好的名聲,百姓都在歌頌他們的德政,然而他們擔任同一個職務,往往卻是十年都沒有升調,恐怕都是犯了這個沽買名譽的毛病啊!」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