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繫辭下傳)
這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尺蠖”爬行的時候,先把腰弓起來,狗也是一樣,要攻擊對方的時候,也是先把腰弓起來。你如果碰蚯蚓一下,它馬上把身子捲曲起來,以保護自己。所以“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它要把身子弓起來才能伸,才好發揮力量。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蟄”,十二辟卦裡邊有個節氣叫“驚蟄”,就是這個“蟄”字。動物到了冬天的時候,尤其是蛇啦、青蛙啦,嘴裡含塊泥巴,鑽到泥土裡邊,不食不動,過一個冬天。有些修道人煉氣功,就是參照這個原理來的。只要一口氣存在肚子裡,便不會餓死的。動物過一個冬天,要三個月之久,這時我們一般人都叫它冬眠。現代醫學也把打坐入定比做冬眠狀態。這個比方是不對的,不過一般人不懂,以為就是這樣。動物的冬眠好像死亡,但是它沒有死,等到二月驚蟄這個節氣,便又復生了!在臺灣日期不很標準,大陸中原地區非常準確,每年春天的第一聲春雷,就是驚蟄節來了,一切蟲蛇動物馬上出土,不到這個節氣,它們是不出來的。這些蟲蛇由於氣候、地氣的發動,到了這個節氣,自己就會感受到地球生命的動能,它們把嘴裡的泥巴吐掉,又開始了第二年春天的生命。
龍蛇到了冬眠期好像一點出息都沒有,這正如幾十年前上海的流行話“孵豆芽”。現在這句話很少聽到了。意思就象一個人生意做垮了,欠了債躲在家中不敢出來,就叫孵豆芽。
人到了倒楣的時候,就認倒楣,先躲起來。躲起來並不就是失敗,等待第二回合有機會再出來,這就是所謂“以存身也”。我們在中國舊小說裡常常看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兩句話,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才能談第二回合的衝刺。
精義入神
《易經》告訴我們天地是這個樣子,物理也是這個樣子,可是,這中間要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的運用,就靠你的智慧了。這個智慧有四個字,也是我國文化的哲學精神,就是“精義入神”。你的精神,你的學問,你的行為要精益求精。義就是理,把宇宙的理,萬物的理,一切的物理與人生的理,鬲會貫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
精義到什麼境界?到了神妙的境界。孟子解釋這個神字是“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佛學經常用的“不可思議”,不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所以智慧用在人生境界,物理境界,就是“精義入神”。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真正能起用,這是講智慧的最高境界。換句話說,“天下何思何慮”?是“精義入神”了。我們就文字技巧來研究,關照上文,下面是“以致用也”,這就是八股文的作法了。八股文是要講究起承轉合,前後關照的。所以這句話就是說智慧、學問、精神、一切達到入神的境界,是為了要施用於社會人類。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懂了天地之理,萬物之理,把握這個真理的精神,自己能夠曉得用的這個智慧,聖人沒有辦法告訴你,懂了《易經》沒有辦法。決定你的命運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運。這就是“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精神所在。
明白了這點,就曉得人生富有富的好處,窮有窮的好處。我們中國過去的名言,叫化子當了三年,連皇帝都不想幹了。這是真的,那真自由,天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房子,大家煮飯都是給他吃的,雖然是吃剩下來的,沒有關係,這就是“利用安身”。
大家要知道安身之難心安已經很難了,身安也很難。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夠“利用”,好的壞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夠適應。“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謂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來源:電子郵件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繫辭下傳)
這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尺蠖”爬行的時候,先把腰弓起來,狗也是一樣,要攻擊對方的時候,也是先把腰弓起來。你如果碰蚯蚓一下,它馬上把身子捲曲起來,以保護自己。所以“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它要把身子弓起來才能伸,才好發揮力量。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蟄”,十二辟卦裡邊有個節氣叫“驚蟄”,就是這個“蟄”字。動物到了冬天的時候,尤其是蛇啦、青蛙啦,嘴裡含塊泥巴,鑽到泥土裡邊,不食不動,過一個冬天。有些修道人煉氣功,就是參照這個原理來的。只要一口氣存在肚子裡,便不會餓死的。動物過一個冬天,要三個月之久,這時我們一般人都叫它冬眠。現代醫學也把打坐入定比做冬眠狀態。這個比方是不對的,不過一般人不懂,以為就是這樣。動物的冬眠好像死亡,但是它沒有死,等到二月驚蟄這個節氣,便又復生了!在臺灣日期不很標準,大陸中原地區非常準確,每年春天的第一聲春雷,就是驚蟄節來了,一切蟲蛇動物馬上出土,不到這個節氣,它們是不出來的。這些蟲蛇由於氣候、地氣的發動,到了這個節氣,自己就會感受到地球生命的動能,它們把嘴裡的泥巴吐掉,又開始了第二年春天的生命。
龍蛇到了冬眠期好像一點出息都沒有,這正如幾十年前上海的流行話“孵豆芽”。現在這句話很少聽到了。意思就象一個人生意做垮了,欠了債躲在家中不敢出來,就叫孵豆芽。
人到了倒楣的時候,就認倒楣,先躲起來。躲起來並不就是失敗,等待第二回合有機會再出來,這就是所謂“以存身也”。我們在中國舊小說裡常常看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兩句話,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才能談第二回合的衝刺。
精義入神
《易經》告訴我們天地是這個樣子,物理也是這個樣子,可是,這中間要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的運用,就靠你的智慧了。這個智慧有四個字,也是我國文化的哲學精神,就是“精義入神”。你的精神,你的學問,你的行為要精益求精。義就是理,把宇宙的理,萬物的理,一切的物理與人生的理,鬲會貫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
精義到什麼境界?到了神妙的境界。孟子解釋這個神字是“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佛學經常用的“不可思議”,不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所以智慧用在人生境界,物理境界,就是“精義入神”。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真正能起用,這是講智慧的最高境界。換句話說,“天下何思何慮”?是“精義入神”了。我們就文字技巧來研究,關照上文,下面是“以致用也”,這就是八股文的作法了。八股文是要講究起承轉合,前後關照的。所以這句話就是說智慧、學問、精神、一切達到入神的境界,是為了要施用於社會人類。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懂了天地之理,萬物之理,把握這個真理的精神,自己能夠曉得用的這個智慧,聖人沒有辦法告訴你,懂了《易經》沒有辦法。決定你的命運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運。這就是“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精神所在。
明白了這點,就曉得人生富有富的好處,窮有窮的好處。我們中國過去的名言,叫化子當了三年,連皇帝都不想幹了。這是真的,那真自由,天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房子,大家煮飯都是給他吃的,雖然是吃剩下來的,沒有關係,這就是“利用安身”。
大家要知道安身之難心安已經很難了,身安也很難。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夠“利用”,好的壞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夠適應。“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謂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