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民之從事,長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
將成功時反致失敗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聖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為聖人。佛經常拿“無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樣研究佛法、佛學,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鏡,對於世間的無常都持悲觀的看法。實際上,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講的“無常”,就是中國文化的“變”,天地萬物沒有不變的,不是永恆固定的。所以,生死是無常,人有生就有死,就變去了,這是必然的變去,所以教我們認清這個“變”。《易經》講變是個基本原則,印度文化講的是“現象”,叫做“無常”。一般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永遠是成功的,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一般人做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骨頭也跌傷了,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做一件事情,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縱然不死,卻要再重新開始了。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鍵。先機是什麼?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常有些前後相關的現象,當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有現象了,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於失敗。所以,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自己看不清楚,結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我經常說中國文化包括《易經》以及孔孟、老莊等的思想,中國與希臘、埃及、印度為四大古老民族的文化。這四大文化體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注重因果律。再進一步研究,為什麼這四大古國文明都有這個共同點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遠古時期了。這也就是說,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可能文化已經發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結晶了。在人類文化達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時,地球毀了,剩下來少數的人類,則把先民文化結晶的一點原則留傳下來。我經常說,《易經》八卦的圖讖就是這樣來的,那個所謂的伏羲,是恍兮惚兮一樣,搞不清楚是從哪裡來的。
老子再告訴我們“慎終如始”,青年同學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裡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聖人的欲望是什麼
“是以聖人欲不欲”,真正的大欲望是什麼?就是消滅我們心中意識上小的欲望。真正做到“無欲”,一切都無所求,那是個大欲望,那是欲為聖人、超人。超人對於物理世間的一切欲望不放在心上,就因為能如此,才能成為超人,超越于一般常人。所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貨”就是物質的東西,不要被物質世界的稀奇物品所迷惑了。我們人最容易被物質所騙,鈔票、財富代表物質,如被這些東西騙著,人生就變得有限了。充其量多幾個錢,如果認為有錢才能享受,那只是人的想像罷了。窮人沒有大錢,不知道錢多時的實情,假如富有真到了某一個階段,對於錢,看都不看,覺得沒有意思。當然我們一個月收入幾萬元,覺得不錯了,覺得錢很重要,那些有多少億的人卻不曉得怎麼辦才好!這麼多錢幹什麼用?吃的穿的用的,差不多都夠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實在沒有道理。所以,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不被物質的東西所迷惑。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人們在求學的階段,要有學問有知識;其實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學問時,中國有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真到了深的時候,意氣就幹了,也就是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噹”。從佛學來說,大阿羅漢或者菩薩沒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學位”。成了佛叫做“無學位”。這個“無學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學位,是已經達到不需要再學的位元階了,已經到頂,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處也是最平凡處,最平凡處也是最高處。所以,真正的學問好像是“不學”——沒有學問,大智若愚。“復眾人之所過”,恢復到比一般人還平凡。平凡太過分了,笨得太過分了,就算聰明也聰明得太過分了,都不對。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聰明得太過分。真正有道之土,便“復眾人之所過”,不做得過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學問是瞭解了這個道理,修養修道是修到這個境界。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的境界到達這個地方,與物理世界萬物一樣,“萬物”是“自得天機自長成”的,自然的成就,自然的衰敗,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加一點造作,不加一點人為。修道做學問修養,能夠瞭解了這個原理,修到了這個境界,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沒有加一點人為有為的功夫。
來源:電子郵件
民之從事,長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
將成功時反致失敗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聖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為聖人。佛經常拿“無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樣研究佛法、佛學,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鏡,對於世間的無常都持悲觀的看法。實際上,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講的“無常”,就是中國文化的“變”,天地萬物沒有不變的,不是永恆固定的。所以,生死是無常,人有生就有死,就變去了,這是必然的變去,所以教我們認清這個“變”。《易經》講變是個基本原則,印度文化講的是“現象”,叫做“無常”。一般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永遠是成功的,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一般人做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骨頭也跌傷了,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做一件事情,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縱然不死,卻要再重新開始了。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鍵。先機是什麼?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常有些前後相關的現象,當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有現象了,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於失敗。所以,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自己看不清楚,結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我經常說中國文化包括《易經》以及孔孟、老莊等的思想,中國與希臘、埃及、印度為四大古老民族的文化。這四大文化體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注重因果律。再進一步研究,為什麼這四大古國文明都有這個共同點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遠古時期了。這也就是說,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可能文化已經發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結晶了。在人類文化達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時,地球毀了,剩下來少數的人類,則把先民文化結晶的一點原則留傳下來。我經常說,《易經》八卦的圖讖就是這樣來的,那個所謂的伏羲,是恍兮惚兮一樣,搞不清楚是從哪裡來的。
老子再告訴我們“慎終如始”,青年同學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裡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聖人的欲望是什麼
“是以聖人欲不欲”,真正的大欲望是什麼?就是消滅我們心中意識上小的欲望。真正做到“無欲”,一切都無所求,那是個大欲望,那是欲為聖人、超人。超人對於物理世間的一切欲望不放在心上,就因為能如此,才能成為超人,超越于一般常人。所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貨”就是物質的東西,不要被物質世界的稀奇物品所迷惑了。我們人最容易被物質所騙,鈔票、財富代表物質,如被這些東西騙著,人生就變得有限了。充其量多幾個錢,如果認為有錢才能享受,那只是人的想像罷了。窮人沒有大錢,不知道錢多時的實情,假如富有真到了某一個階段,對於錢,看都不看,覺得沒有意思。當然我們一個月收入幾萬元,覺得不錯了,覺得錢很重要,那些有多少億的人卻不曉得怎麼辦才好!這麼多錢幹什麼用?吃的穿的用的,差不多都夠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實在沒有道理。所以,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不被物質的東西所迷惑。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人們在求學的階段,要有學問有知識;其實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學問時,中國有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真到了深的時候,意氣就幹了,也就是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噹”。從佛學來說,大阿羅漢或者菩薩沒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學位”。成了佛叫做“無學位”。這個“無學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學位,是已經達到不需要再學的位元階了,已經到頂,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處也是最平凡處,最平凡處也是最高處。所以,真正的學問好像是“不學”——沒有學問,大智若愚。“復眾人之所過”,恢復到比一般人還平凡。平凡太過分了,笨得太過分了,就算聰明也聰明得太過分了,都不對。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聰明得太過分。真正有道之土,便“復眾人之所過”,不做得過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學問是瞭解了這個道理,修養修道是修到這個境界。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的境界到達這個地方,與物理世界萬物一樣,“萬物”是“自得天機自長成”的,自然的成就,自然的衰敗,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加一點造作,不加一點人為。修道做學問修養,能夠瞭解了這個原理,修到了這個境界,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沒有加一點人為有為的功夫。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