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 磬
明人鄧球,一生沈浸典籍,樂於著述,無他嗜好,著作《皇明泳化類編》,有一則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原因:
「太子諫高皇,誅夷太過。上,一日以棘杖遺地,命太子持。太子難之。上曰:汝弗能執,我潤琢以遺汝,可乎?今所誅者,皆棘杖也。」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後,大肆殺戮功臣。皇太子朱標直言勸諫:「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和氣。」陛下您殺人太多,恐怕傷了天地和氣。明太祖聽後,默默無言。
隔日,明太祖將一根滿是芒刺的木杖丟在地上,要太子用手去拿,太子面有難色。太祖說:「你怕這木杖的尖刺刺傷手,而不願拿起,我把木杖的尖刺削掉,磨得光光滑滑,再給你拿,不是很好嗎?現在我誅伐殺戮的,都是會扎手的棘刺。除掉他們,讓你安安穩穩繼承大位,這是你最大的福氣啊!」
此後,明太祖更加殺戮有功大臣。
太祖死後,以皇太孫身分繼位的明惠帝,與大臣謀議削減藩王勢力。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在北京誓師起兵,史稱「靖難之變」。經過四年爭戰,朱棣殘害骨肉至親,奪取姪兒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一如太祖當年削去芒刺的手法。
明太祖得天下後,殘殺功臣,妄想為子孫鋪設一條萬年坦途,殘忍至極,連親生兒子都不忍卒睹。沒幾年,報應就落到朱家子孫,因果循環,絲毫不爽。二百七十多年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明思宗逃到紫禁城後的煤山,在一棵老槐樹下自縊身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悲傷哀痛的亡國情境。
《易經.坤卦.文言傳》,孔子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君,子弒父,這人間最慘之禍,絕非一朝一夕造成的,都是漸漸形成,其所由來,有跡可尋。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了知大禍之源,故小心提防當下作為,就怕種下來日禍因。
來源:轉載明倫
明人鄧球,一生沈浸典籍,樂於著述,無他嗜好,著作《皇明泳化類編》,有一則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原因:
「太子諫高皇,誅夷太過。上,一日以棘杖遺地,命太子持。太子難之。上曰:汝弗能執,我潤琢以遺汝,可乎?今所誅者,皆棘杖也。」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後,大肆殺戮功臣。皇太子朱標直言勸諫:「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和氣。」陛下您殺人太多,恐怕傷了天地和氣。明太祖聽後,默默無言。
隔日,明太祖將一根滿是芒刺的木杖丟在地上,要太子用手去拿,太子面有難色。太祖說:「你怕這木杖的尖刺刺傷手,而不願拿起,我把木杖的尖刺削掉,磨得光光滑滑,再給你拿,不是很好嗎?現在我誅伐殺戮的,都是會扎手的棘刺。除掉他們,讓你安安穩穩繼承大位,這是你最大的福氣啊!」
此後,明太祖更加殺戮有功大臣。
太祖死後,以皇太孫身分繼位的明惠帝,與大臣謀議削減藩王勢力。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在北京誓師起兵,史稱「靖難之變」。經過四年爭戰,朱棣殘害骨肉至親,奪取姪兒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一如太祖當年削去芒刺的手法。
明太祖得天下後,殘殺功臣,妄想為子孫鋪設一條萬年坦途,殘忍至極,連親生兒子都不忍卒睹。沒幾年,報應就落到朱家子孫,因果循環,絲毫不爽。二百七十多年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明思宗逃到紫禁城後的煤山,在一棵老槐樹下自縊身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悲傷哀痛的亡國情境。
《易經.坤卦.文言傳》,孔子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君,子弒父,這人間最慘之禍,絕非一朝一夕造成的,都是漸漸形成,其所由來,有跡可尋。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了知大禍之源,故小心提防當下作為,就怕種下來日禍因。
來源:轉載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