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德經)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道德哲學,也是個人最高的道德哲學,所以人要懂得“道”,要修“道”。至於“道”是什麼,上經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講的是“道”的作用。“道”是萬物的奧秘,大地間最高的奧秘,包容一切萬象,也是“善人之寶”,因為善人本身就有“道”,也可以說,因為有“道”當然是善人。但是不善的人,或壞人,也不能離開“道”,因為“道”是“不善人之所保”,是使壞人能得到救助的。“道”是對好人要救,對壞人更要救。要如何去救助壞人呢?就是教化他,使他變成好人。所以不是只對好人要愛要教,對不好的人,也不會棄而不顧。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說好聽的話,可以使人相信、喜愛,乃至買到別人的性命。好話是可以收買人心的,歷史上有記載,皇帝美言鼓勵幾句話,臣於一輩子就被騙走了。滿清末年,打垮了太平天國,有一個將領被慈掉太后召見,太后說:“聽說你這只手作戰受傷了,袖子捲起來我看看!”慈禧太后就摸摸他受過傷的左手。事後,這位將領用最好的黃綾將這只手包起來,認為是太后摸過的,別人不能動,以免褻讀。這就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太后的讚賞行為,把這只手都賣掉了,當然這條命也可以賣掉。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不拋棄任何一個不善之人,也不拋棄任何一位眾生,這是講“道”的重要。“故立天子,置三公”。上古的政治制度對現在的影響仍然可以見到,比如現在的國策顧問,是國家元首的顧問,這是上古的“師道”政治。以前中央政府的皇帝又稱天子,表示是秉承上天的意旨來治理國家,而最高的官位是三公。最初只有一位,後來漸漸有兩三位,都叫做三公。國之三公,也就是國家之大老。大老管什麼呢?什麼都不管,也什麼都管,現在不管部的部長還沒有他的地位高。現代所講“不管部”,還屬於內閣,在閣員之下,也相當於行政院的政治委員。上古的三公與皇帝平起平坐,一般大臣見皇帝時都要跪下,而三公就不必跪了。
國之大老與皇帝平起平坐,談的是“內聖外王”之道,只講原理,作為皇帝內心道德的修養。比如儒家的《大學》、《中庸》是屬於內聖之學,這些學問由三公告訴皇帝,據之以做內養工夫。這是三公的制度。到了周朝中葉以後,有些變動了,秦漢以下,三公就變成有名無實了。就歷史哲學立場來看,真正的三公,是我們精神上永恆的三公,那就是孔子、釋迦牟尼、老子。這三位儒釋道的大老師,就是中華民族的三公,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三公。
古代的三公所走的路,就是這三位大師的道路,可以指出帝王的錯誤,只有三公可以直言不諱地講。所以,上古的政治制度有其特別之處,也有其絕妙之處。
老子說,雖有三公的制度,不如有“道”的重要;國家的元首,對於養生修道,都是最為看重的。
財富名位比不上坐進此道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老子說一個國家雖有財富,有稀奇古怪的珍寶,所謂價值連城的“拱璧”以及“駟馬”。古代的戰爭靠馬匹,“駟馬”是最好的良駒戰馬武器等,也是皇帝的交通工具,但仍不如“道”的重要。佛經上說,轉輪聖王有天生最好的良馬,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中國周朝的歷史故事。周穆王的千里馬日行三萬里,大家看到故宮博物院的《八駿圖》,就是八匹馬,歷代都有“八駿”。除了周穆王以外,唐太宗因為以戰功得天下,有良馬無數。所謂千里馬,是仿造歷史上的“八駿”,也是紀念為他立戰功而殉身的良馬。
唐人有詩說:“八駿日行三萬里”,以讚歎周穆王有這樣好的交通工具。佛經上記載轉輪聖王的馬比飛機還要快,但另外也有一句詩幽默地說:“穆王何事不重來”,意思是說周穆王已經死了,八匹馬也帶不走,你周穆王馬跑得那麼快,現在為何不再騎到這個世界上來看看呢?
人的生命就是如此,當時的生命結束了,你再也不會回來了。要想再回到這個世界,還要再找一個媽媽,多麻煩!所以“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年輕人喜歡學詩,詩的學問很深,讀一次毫無道理,細讀、精讀後,懂了它的意思,才發覺這首詩原來那麼挖苦,那麼幽默。不但挖苦帶幽默,並且說明了生死的哲學,人死了就不會再回到這世界來了。也許他又來了,可是,我們沒有看見。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這是領導人的哲學,商店老闆也是一樣,每天總要有一點很短的時間,自己能夠真正冷靜下來,清淨無為,不是思考問題,思考都不思考,絕對寧靜。這短暫的靜定,引發自己智慧的靈光,才能去處理要緊的事情;國家領袖則是處理天下大事,天天這樣進步就行了。所以老子說有財富和國寶都“不如坐進此道”,不如每天坐而修養道德。當然,“坐進此道”也許是叫我們打坐,不過老子從來沒有提打坐的話,“坐”是寧靜下來,住於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古人為什麼對“道”看得那麼重、那麼珍貴?“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為什麼不說要求得就可以得,要免罪就可以免?許多年輕同學所謂求道的,都犯這兩重錯誤,以有所求之心求清淨無為之果,這是背道而馳。如果有求就有得的,那是邪道,而道是要自己心中一無所求,清淨無為到極點,因為道就在清淨無為中。所以佛家的《金剛經》教人無所求,無所住,就是這個道理。如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求財就得財,要命就得命嗎?人家不一定把命給你。尤其是道,認為財與命還是“有為法”,不是無為之道。換一句話說,道不是向外面求來的啊!是一個人自己內在本來的,道是要從自己裡頭找出來的,如想向外求就錯了。
如何消免自己的罪過
所以佛家常講“外道”,什麼叫做“外道”呢?佛家、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認為與自己不同的宗教叫做“外道”,認為你的理論與我不同,你就是“外道”、“魔道”。由佛法看來只覺得這是好笑的。佛家所說的“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的就是“外道”。因為“道”就在你自己那裡。
比如基督教就講“上帝就在你的心中”,為什麼不相信自己?道無所不在啊!處處皆在,充滿在這個宇宙之間,你反而拼命去求,這不是道了,不是上帝的至道。
同樣的道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到達的方法不同,如果有兩個真理的話,那就不是真理。所以,佛家說“不二法門”,真理沒有兩樣,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你不要被騙了。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言語、文化不同,思想方式不同,表達方式自然就不同。真理是沒有不同的,可是一般搞宗教哲學的,用不同的形態、習慣去解釋那個沒有形相的真理,那不是自己變成魔鬼了嗎?那是背道而馳。所以,“道”不可以求得,不是向外求的,個個有道,你自己悟去。
“有罪以免邪”,一般人求道都是要求菩薩保佑我,上帝保佑我,把我的罪免掉,那上帝與菩薩不就是貪污嗎?求他就免罪,不求他就降罪,做人也不可以這樣,更不要說是上帝、是菩薩了!你想想看,有罪想免,如何可以免?“反求諸己”,要你自己內心的反省,道在你那裡,你要免自己的罪,自己真懺悔,真反省,把罪惡反省懺悔乾淨。自己真正的站起來,建立自己完美的人格,建立“善人之寶”,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不是外來菩薩、上帝的力量給你免掉的。外來的力量高興給你免就免,不高興給你免就不免,那成什麼話!那就是魔的行為了。
所以老子的道理很清楚告訴我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道”之所以可貴,因為它無偏私,也不稀奇;就因為不稀奇,所以可貴。“道”就在你那裡,為什麼你找不到呢?就因為在你自己那裡,所以你找不到了。等於我們眼睛在自己臉上,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嗎?你看鏡子看到的,那只不過是鏡子裡的幻影啊!不是你真實的眼睛。當然也看不到自己的鼻子!
禪宗所說開悟了,是悟到了自己鼻子原來是向下的。我們的眼睛、鼻子在自己臉上,自己看不見,我們內臟在自己的身體裡頭,你也沒有看見過,外面也看不見,裡面也看不見,人最差勁了。“道”就在你這裡,你要找到這個,外面的不是,不要以為“眼觀鼻,鼻觀心”,把鼻子看破了也不是。也不是搞轉河車、氣脈、拙火,都不是,只是在你自己那裡,是這個道理。“故為天下貴”,因此說這個“道”為天下之貴,是最崇高偉大、至高無上的,至貴而高不可攀的
來源:電子郵件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德經)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道德哲學,也是個人最高的道德哲學,所以人要懂得“道”,要修“道”。至於“道”是什麼,上經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講的是“道”的作用。“道”是萬物的奧秘,大地間最高的奧秘,包容一切萬象,也是“善人之寶”,因為善人本身就有“道”,也可以說,因為有“道”當然是善人。但是不善的人,或壞人,也不能離開“道”,因為“道”是“不善人之所保”,是使壞人能得到救助的。“道”是對好人要救,對壞人更要救。要如何去救助壞人呢?就是教化他,使他變成好人。所以不是只對好人要愛要教,對不好的人,也不會棄而不顧。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說好聽的話,可以使人相信、喜愛,乃至買到別人的性命。好話是可以收買人心的,歷史上有記載,皇帝美言鼓勵幾句話,臣於一輩子就被騙走了。滿清末年,打垮了太平天國,有一個將領被慈掉太后召見,太后說:“聽說你這只手作戰受傷了,袖子捲起來我看看!”慈禧太后就摸摸他受過傷的左手。事後,這位將領用最好的黃綾將這只手包起來,認為是太后摸過的,別人不能動,以免褻讀。這就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太后的讚賞行為,把這只手都賣掉了,當然這條命也可以賣掉。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不拋棄任何一個不善之人,也不拋棄任何一位眾生,這是講“道”的重要。“故立天子,置三公”。上古的政治制度對現在的影響仍然可以見到,比如現在的國策顧問,是國家元首的顧問,這是上古的“師道”政治。以前中央政府的皇帝又稱天子,表示是秉承上天的意旨來治理國家,而最高的官位是三公。最初只有一位,後來漸漸有兩三位,都叫做三公。國之三公,也就是國家之大老。大老管什麼呢?什麼都不管,也什麼都管,現在不管部的部長還沒有他的地位高。現代所講“不管部”,還屬於內閣,在閣員之下,也相當於行政院的政治委員。上古的三公與皇帝平起平坐,一般大臣見皇帝時都要跪下,而三公就不必跪了。
國之大老與皇帝平起平坐,談的是“內聖外王”之道,只講原理,作為皇帝內心道德的修養。比如儒家的《大學》、《中庸》是屬於內聖之學,這些學問由三公告訴皇帝,據之以做內養工夫。這是三公的制度。到了周朝中葉以後,有些變動了,秦漢以下,三公就變成有名無實了。就歷史哲學立場來看,真正的三公,是我們精神上永恆的三公,那就是孔子、釋迦牟尼、老子。這三位儒釋道的大老師,就是中華民族的三公,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三公。
古代的三公所走的路,就是這三位大師的道路,可以指出帝王的錯誤,只有三公可以直言不諱地講。所以,上古的政治制度有其特別之處,也有其絕妙之處。
老子說,雖有三公的制度,不如有“道”的重要;國家的元首,對於養生修道,都是最為看重的。
財富名位比不上坐進此道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老子說一個國家雖有財富,有稀奇古怪的珍寶,所謂價值連城的“拱璧”以及“駟馬”。古代的戰爭靠馬匹,“駟馬”是最好的良駒戰馬武器等,也是皇帝的交通工具,但仍不如“道”的重要。佛經上說,轉輪聖王有天生最好的良馬,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中國周朝的歷史故事。周穆王的千里馬日行三萬里,大家看到故宮博物院的《八駿圖》,就是八匹馬,歷代都有“八駿”。除了周穆王以外,唐太宗因為以戰功得天下,有良馬無數。所謂千里馬,是仿造歷史上的“八駿”,也是紀念為他立戰功而殉身的良馬。
唐人有詩說:“八駿日行三萬里”,以讚歎周穆王有這樣好的交通工具。佛經上記載轉輪聖王的馬比飛機還要快,但另外也有一句詩幽默地說:“穆王何事不重來”,意思是說周穆王已經死了,八匹馬也帶不走,你周穆王馬跑得那麼快,現在為何不再騎到這個世界上來看看呢?
人的生命就是如此,當時的生命結束了,你再也不會回來了。要想再回到這個世界,還要再找一個媽媽,多麻煩!所以“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年輕人喜歡學詩,詩的學問很深,讀一次毫無道理,細讀、精讀後,懂了它的意思,才發覺這首詩原來那麼挖苦,那麼幽默。不但挖苦帶幽默,並且說明了生死的哲學,人死了就不會再回到這世界來了。也許他又來了,可是,我們沒有看見。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這是領導人的哲學,商店老闆也是一樣,每天總要有一點很短的時間,自己能夠真正冷靜下來,清淨無為,不是思考問題,思考都不思考,絕對寧靜。這短暫的靜定,引發自己智慧的靈光,才能去處理要緊的事情;國家領袖則是處理天下大事,天天這樣進步就行了。所以老子說有財富和國寶都“不如坐進此道”,不如每天坐而修養道德。當然,“坐進此道”也許是叫我們打坐,不過老子從來沒有提打坐的話,“坐”是寧靜下來,住於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古人為什麼對“道”看得那麼重、那麼珍貴?“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為什麼不說要求得就可以得,要免罪就可以免?許多年輕同學所謂求道的,都犯這兩重錯誤,以有所求之心求清淨無為之果,這是背道而馳。如果有求就有得的,那是邪道,而道是要自己心中一無所求,清淨無為到極點,因為道就在清淨無為中。所以佛家的《金剛經》教人無所求,無所住,就是這個道理。如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求財就得財,要命就得命嗎?人家不一定把命給你。尤其是道,認為財與命還是“有為法”,不是無為之道。換一句話說,道不是向外面求來的啊!是一個人自己內在本來的,道是要從自己裡頭找出來的,如想向外求就錯了。
如何消免自己的罪過
所以佛家常講“外道”,什麼叫做“外道”呢?佛家、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認為與自己不同的宗教叫做“外道”,認為你的理論與我不同,你就是“外道”、“魔道”。由佛法看來只覺得這是好笑的。佛家所說的“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的就是“外道”。因為“道”就在你自己那裡。
比如基督教就講“上帝就在你的心中”,為什麼不相信自己?道無所不在啊!處處皆在,充滿在這個宇宙之間,你反而拼命去求,這不是道了,不是上帝的至道。
同樣的道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到達的方法不同,如果有兩個真理的話,那就不是真理。所以,佛家說“不二法門”,真理沒有兩樣,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你不要被騙了。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言語、文化不同,思想方式不同,表達方式自然就不同。真理是沒有不同的,可是一般搞宗教哲學的,用不同的形態、習慣去解釋那個沒有形相的真理,那不是自己變成魔鬼了嗎?那是背道而馳。所以,“道”不可以求得,不是向外求的,個個有道,你自己悟去。
“有罪以免邪”,一般人求道都是要求菩薩保佑我,上帝保佑我,把我的罪免掉,那上帝與菩薩不就是貪污嗎?求他就免罪,不求他就降罪,做人也不可以這樣,更不要說是上帝、是菩薩了!你想想看,有罪想免,如何可以免?“反求諸己”,要你自己內心的反省,道在你那裡,你要免自己的罪,自己真懺悔,真反省,把罪惡反省懺悔乾淨。自己真正的站起來,建立自己完美的人格,建立“善人之寶”,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不是外來菩薩、上帝的力量給你免掉的。外來的力量高興給你免就免,不高興給你免就不免,那成什麼話!那就是魔的行為了。
所以老子的道理很清楚告訴我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道”之所以可貴,因為它無偏私,也不稀奇;就因為不稀奇,所以可貴。“道”就在你那裡,為什麼你找不到呢?就因為在你自己那裡,所以你找不到了。等於我們眼睛在自己臉上,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嗎?你看鏡子看到的,那只不過是鏡子裡的幻影啊!不是你真實的眼睛。當然也看不到自己的鼻子!
禪宗所說開悟了,是悟到了自己鼻子原來是向下的。我們的眼睛、鼻子在自己臉上,自己看不見,我們內臟在自己的身體裡頭,你也沒有看見過,外面也看不見,裡面也看不見,人最差勁了。“道”就在你這裡,你要找到這個,外面的不是,不要以為“眼觀鼻,鼻觀心”,把鼻子看破了也不是。也不是搞轉河車、氣脈、拙火,都不是,只是在你自己那裡,是這個道理。“故為天下貴”,因此說這個“道”為天下之貴,是最崇高偉大、至高無上的,至貴而高不可攀的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