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3

自得天機自長成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道德經)

南懷瑾

萬丈高樓從地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個人抱不了,要許多人聯手合圍才能環抱。這樣的大樹如何長大的?“生於毫末”,也是從一株秋毫小苗長起來的。初生嬰兒身上的毛,若有若無,叫做毫毛,在毛的頂巔上一點點,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叫做“毫末”。樹苗剛剛生出來的,也是毫末一樣。


講到這裡,我也經常引用古人這首詩,鼓勵青年們要注意,這首詩可以背起來:
自少齊埋於小草 而今漸卻出蓬蒿
世人不識淩雲幹 直到淩雲始道高

人不要動不動想去自殺,我一點都不同情這種人,沒出息嘛!父母給你一個身體,不能做頂天立地的事情,想不開有什麼用呢?看了古人這首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這一首詩是哲學,所以中國的哲學都在詩裡,雖是寫一棵松樹,實際的意思是要我們懂得人生。山上一棵大松樹,大陸上有些古松,在空中看來像一條龍一樣。這棵松樹在小的時候,“自少齊埋於小草”,如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它與一般草一樣,種在那裡。它緩緩慢慢地長出來了,漸漸出蓬蒿,頂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樣,許多人對它還要燒香頂禮膜拜呢!

可是,當這棵樹小的時候,看它很平凡。“直到淩雲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曉得看前因;等到樹木長到天一樣高,仰頭來看,頭上的帽子都因仰頭掉下來,這時才說:哦!好高啊!絕不會在幼小的時候看出它的高,這就是人生。所以,青年同學們要注意,人貴自立,要自己站起來,不要剛剛出頭,就想要別人讚美你高,那是高不起來的;等自己真的長高了,別人自然會說,好高啊!

這說明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解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的道理。另外一首詩,我也經常引用,要青年同學們注意:
雨後山中蔓草榮 沿溪漫谷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 自得天機自長成

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高歌一曲,困難所產生的苦悶就化解了,也得到無比的鼓勵;這和祈禱上帝或跪在菩薩前面一樣的好。一陣大雨過後,到山中一看,沿著山谷流水邊,蔓草已經長出來了。這些草也不靠人澆肥料,無人幫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滿山滿谷在生長,那是自得天機,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也須具備這樣大的勇氣。
這兩首詩,我從小幾歲背到現在。有時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難的事情,念佛、禱告上帝仍無法定下來的時候,“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要有這個勇氣,要有這個魄力,這才真是懂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別人的恭維,要自己站起來;能站起來,自然有人仰頭看,叫好拍掌的都來了。可是到那時候,千萬不要受到掌聲的影響,試看那大樹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燒香膜拜,大樹也是置之不理啊!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所謂“九層”,中國文化古代就是抬高樓。九層並不代表“九”,代表的是數的極點,從一開始,最後的數字是九;到十又是另外一位數的一,所以數的最高是九。《易經》的數理哲學,最初是“零”,零代表了沒有數,也代表了無數、不可知之數、無比、無量,所以零代表的是“空”,也代表了萬有充滿其中。而數的極點就是“九”,“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最高的建築也是從地上開始建造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一千里,也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

智慧 從勢 待時
下面的二句很妙,“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個人太懂得有所作為,反而會失敗。為什麼呢?孟子也講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人種田,種下以後,天天去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心裡很急,乾脆幫忙把禾苗拔高一點。被他這樣一拔,結果稻子都死掉了,這是說有所作為反而失敗的道理。必須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必爭者是我們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爭者,因為時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來就希望天黑,這是不可能的,太陽的躔度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的。

我經常以自己的經驗以及年輕時的感受,替青年們著想,所以勸青年人見事慢慢來,大概要等十年以後再看如何。當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你這樣子大概三十歲或許會有成功的希望。聽了這話很灰心,好洩氣,以為還要十年的時間,哪能等那麼久!誰知道一回頭,現在都已過了幾十年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有自己去體會,急是急不來的。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空兩個因素是無法忽略的,儘管急切,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忽略時間與空間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種程度不可,結果只有“失之”了。這是因為有為而失敗,不是“為無為”,所以是“執者失之”。
但是,你不要受騙,不要固執這個原則,因為,天下事不斷在變,時空也不斷在變,天地萬物一切人與事都是隨時在變,隨地在變,沒有不變的。有時講錯了話不禁臉紅,轉念一想沒有關係啊!就不臉紅了;再過片刻,自己還越想越有道理,還有支持自己的理由呢!所以時空隨時在變,若執著呆定不變當做法則,就錯了。

“執者失之”,抓得太緊也是錯的,“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是告訴我們人生大哲學,也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大原則。他說我們上古聖人有道之士,懂得了這個原則,“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所以聖人是處“無為”之道。什麼是無為之道?就是“為無為”。千萬把握這個重點,否則很容易誤認“無為”等於什麼都不管。我們這一代,很多講哲學的人,解釋老子“無為”就是萬事不管,這種解釋影響了這一代青年,使他們走上錯誤之途,那是可歎的事。聖人因為懂得無為之理,不積極求有所為,所以他不敗。

“無執故無失”,因為知道宇宙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所以聖人不固執成見,而是隨時應變、通變。人事更是隨時都在變,每一刹那都在變易之中,最重要的是知道應變;應變還不行,要通變,配合變去變,這就是“為無為”。聖人因為能“無執”,能應變、通變,不執著,所以,他不會失敗。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