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013

知不知學問大

南懷瑾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經)

強不知為知 毛病真大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真正高明之土,什麼都知道,一切都非常瞭解。但是,他雖真聰明卻裝糊塗,雖然一切知道了,外表顯露出來的是不知,這是第一等人。可是其他的人,自己根本不知,卻處處冒充什麼都懂,這就是“不知知”,這是人生的大病。老子這兩句話,指出人類千萬年來的通病。依我們讀書做人幾十年的感受,老子這句話極有深意。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強不知以為知。明明不清楚,反而冒充非常瞭解,這是人們大病之所在。所以,學問真正到家,極端透徹的,他反而是無知,所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在文字的組合形態上,後世的文字寫法就不同,這是秦漢以上的文字。那個時候,寫文章不像現在用筆寫,都是用刀刻在竹簡或石頭上,所以文中的介詞盡可能部省掉了。如果現在來寫古文的話,應該是“知而不知是為上也,不知而知是為病也”。如果現在用白話文寫的話,想寫得清楚,要二十多個字,那豈不是又變成不知了嗎!有時候越簡化反而越容易懂。

除了說明知識以外,老子始終離不開修道的話。為什麼現在大家學打坐修道都沒有進步呢?因為你知道得太多了,又是禪宗,又是密宗,又練氣功,又搞觀想,但是任何道理都沒有清楚透徹。大家都是不知而妄求知,這裡任脈通了,那裡督脈通了,結果都是病象而已。所以“不知知,病”,就是強不知以為知。

真正的“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簡單。可是,現在也有許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經驗,明知道要萬緣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來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麼東西空不了呢?就是這一“知”空不了,思想觀念在腦子裡轉個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卻什麼都放不下,所以就難在這一“知”

以禪宗香岩禪師的公案來講,他打坐參禪學佛二三十年,仍未悟道,他想自己沒希望了,決心不再搞這個玩意,但也沒有還俗,只是不再去用功參禪了。他改弦易轍去種田,想把身體練好,這樣過一輩子算了。他本來參禪盤腿很用心思,後來這一改變,什麼都放下不去管了。有一天挖地,挖出一塊瓦片,他撿起來隨便一丟,瓦片剛巧碰到一根竹子,啪地一聲,他悟道了。因此做一首謁子: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 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 聲色外威儀
諸方學道者 咸言上上機

真正的“道”,用不著做工夫,諸方見道的人都說這就是上上機。自此以後,許多人學他,拿竹子來格物致知,打瓦片,打了幾十年也悟不了。所以,借用他人的什麼方法是沒有用的。這是講“知”,當你到達了不知之境,天地人我皆空的時候,自然就成道了。這是一個由形而下的知識,到達形而上“無知而知”的道理。

裝聾作啞 自在無爭
再其次,做人的方法也是這樣。比如我們都曉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訴郭子儀的話:“不癡不聾,不作阿姑阿翁。”做長輩的,有時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裝作沒有看見。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可是,在我也是只會說而做不到,所以,一輩子也沒有福,看不見的也看見了,聽不到的也聽到了,始終想學“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煩。“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處,尤其是做長輩的,或者做校長的,或工廠老闆的,有時候要學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時犯一點小錯誤,你要偶然裝作看不見,下一次他就不會錯了。“知不知”是真聰明、假糊塗。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兩個“病”字,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就是名詞。老子說聖人懂了這個道理以後,討厭生這個病,所以他不求知,因而沒有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聖人因為懂了這個道理,他就不犯這個錯誤,所以永遠不病。換句話說,一切凡夫普通人,都在病中。這個毛病在哪裡呢?就在知道得太多。西方哲學有一句名言:“知識越多痛苦越大,學問越好煩惱越深。”

我們看到許多學問非常好的人,既不做官又不出世,只坐在那裡憂國憂民憂世間,這豈不是“病病”嗎?像清朝名士袁枚引用宋人的詩:“羨他村落無塩女,不寵無爭過一生。”一位飽學之士,反而羡慕粗陋的鄉下老太婆,一輩子過著平凡的生活,既安靜也沒有得寵或光榮,但是,也沒有受過打擊啊!“不寵無爭”過了一生,真有福氣。袁枚,因為他得過寵也受過驚,所以才看到別人的平凡是福氣。真正鄉下的老太太們,恐怕還很願意到都市得得寵吧!所以,人沒有吃過苦頭,不曉得平凡是幸福;吃了苦頭以後,才曉得平凡就是幸福。

又如陸放翁轟轟烈烈的一生,後世直至滿清末年,都捧他為愛國詩人,成為他新的封號。但是陸放翁有一句名詩——“十年煙籠廢春耕”,因為他是南宋時代的人,知識多了,對國家的愛心也就太大了,所以感慨自己當時為什麼要讀書,最好沒有讀書只是種田,天下國家萬事不懂,也就少痛苦少煩惱了。這是講形而下知識與痛苦煩惱的關係。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