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13

無友不如己者--看傅佩榮&南懷瑾先生怎麼說?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篇)

傅佩榮先生釋義

【白話】
孔子說:“君子言行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多方學習就不會流於固陋。以忠信為做人處事的原則,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不怕去改正。”
【解讀】
● 君子:在上文提過,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德者。這里則是指立志成為有品德者的人。《論語》中的名詞,在一定範圍內有些彈性。譬如,“君子”常常指稱“立志成為君子的人”。我們會逐漸習慣這種用法。
● 學則不固:博學多聞就不會頑固而不知變通。孔子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學生以靈活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挑戰。
● ● 無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說成比較。前面談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為共同目標,然後可以在正當的志趣上互相勉勵。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釋義

講到這裏,說句笑話,朱文正公及有些後儒們,都該打屁股三百板,亂注亂解錯了,所以中國文化,給自己人毀了。我們怎麽看出來的呢?不知道諸位是否跟我一樣都見過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學者,大體上許多都是這樣的,他們讀了這句“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書,就照宋儒他們的解釋學樣起來,那樣子,用現代的話來講,對於年輕人真是“代溝”。那時老頭子們在那裏談笑——你不要以爲老頭子們談笑會有第二個方式,還不是一樣談飲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談調皮話,不管他學問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樣。可是那些老頭子明明正在談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們年輕人一進去,那個眼鏡擱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煙筒的老頭子,便蹩起嗓子道:“嘿!你們來做什麽?好好念書去!”一副道學面孔。他們認爲對年輕後代要“重”,可是他們不知道“重”是怎麽解釋,以爲把臉上的肉挂下來就是“重”,爲什麽呢?“君子不重則不威”,硬要重,“學則不固”,不重呀!學問就不穩固了。

接著“無友不如己者”,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們的。這句話問題來了,他們怎麽注解呢?“至少學問道德要比我們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馬遷、司馬光這些大學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照他這樣——交朋友只能交比我們好的,那麽大學校長只能與教育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做朋友,當了總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無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這樣講,那孔子是勢利小人,該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釋,那麽下面的“過則勿憚改”又怎麽說呢?又怎麽上下文連接起來呢?中國文化就是這樣被他們糟蹋了。

事實上是怎麽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在來講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拿現代話來講,也可以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來找我,這青年說:“我覺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說:“你怎麽不存在?”他說:“我覺得沒有我。”我說:“現在我講話你聽到了吧?既聽到了怎麽會不存在呢?根據西方哲學家笛卡兒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麽沒有?”他說:“沒有,我覺得我什麽都不行。”我說:“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實上這個孩子是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們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時候,對事情的處理,一點自信都沒有,這是心理的問題,也是大衆的心理。比如交代一個任務給諸位中間任何一人,所謂“見危授命”,你有時候會喪失了這個信念,心理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須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麽“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麽?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爲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爲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快叫聰明,反應慢就叫笨。你騙了聰明的人,他馬上會知道,你騙了笨人,儘管過了幾十年之久,他到死終會清楚的。難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騙死了都不知道的,這個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傢夥的行爲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爲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爲說粗話的、土包子,沒有學問,然後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爲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麽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援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那麽,我如何來證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據《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作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比如說,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這個“毋”字。而且根據上下文,根據整個《論語》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過去一千多年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麽通呢?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闆沒有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的,這要特別修正的。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