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 台灣人你早已睡在一萬顆核彈上?
工商時報/溫啟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教授
日前有機會與一位前美國加州大學的放射線科主任(現任職台灣某教學醫院主任)閒聊,談到核電廠的輻射風險,他說核電廠的輻射,因有神秘性,風險容易被誇大,真正風險似大實小,但是風聲鶴唳,媒體爭報最壞情況可能發生,說台灣人,「你是睡在一萬顆核彈上」,使得全國人心惶惶,因為嚇人容易去驚難。談到他的專業電腦斷層掃描,其輻射幾乎與廣島長崎原子彈一公里半徑的輻射相近,似小實大。台灣每年卻有兩百多萬人爭先恐後,要求接受此高科技檢查,沒有爭議。理論上,台灣會有數百名因電腦掃描檢查而得白血病或腦瘤的可能。
他說前些日子,他本人需做斷層掃描,但是他知道他服務的大型教學醫院,該機器每做一掃描,輻射量為17毫西弗,接近於原子彈的輻射,所以他特地各處詢問,最後在台灣中部找到一家斷層掃描少於2毫西弗,才勉強前往接受檢查。
如果每家教學或地區醫院的掃描都是17毫西弗,台灣人就真的是睡在一萬顆核彈上,尤其是時下流行的為全身癌篩檢用的PET Scan (正電子掃描),可超過30毫西弗。年輕人騎機車摔傷,動不動就作頭部斷層掃描,連媽媽都很樂意接受,沒人說「要孩子,不要掃描」,只顧說「要孩子,不要核子」。醫院推出正電子掃描篩檢癌症,大家趨之若鶩,吸引了很多有錢大陸客,誰說「今周刊」的封面標題「台灣人,你睡在一萬顆核彈上」誇大?
而且它不是位在台北市30公里外,斷層掃描是位在台北市及各大都市的市中心,請問大家,您一旦知道全台灣實際接受的潛在輻射危機後,知道連專科醫師都唯恐避之不及,會不會感覺資訊不對等、資訊不透明的忿怒?其實萬物皆有風險,接受不接受風險,是與利益的交換。也許我們也要客觀的將核電廠的風險與日常生活的風險作一比較,揭開輻射神秘的面紗,訂下可接受風險的額度,才下結論。
來源:電子郵件
工商時報/溫啟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教授
日前有機會與一位前美國加州大學的放射線科主任(現任職台灣某教學醫院主任)閒聊,談到核電廠的輻射風險,他說核電廠的輻射,因有神秘性,風險容易被誇大,真正風險似大實小,但是風聲鶴唳,媒體爭報最壞情況可能發生,說台灣人,「你是睡在一萬顆核彈上」,使得全國人心惶惶,因為嚇人容易去驚難。談到他的專業電腦斷層掃描,其輻射幾乎與廣島長崎原子彈一公里半徑的輻射相近,似小實大。台灣每年卻有兩百多萬人爭先恐後,要求接受此高科技檢查,沒有爭議。理論上,台灣會有數百名因電腦掃描檢查而得白血病或腦瘤的可能。
他說前些日子,他本人需做斷層掃描,但是他知道他服務的大型教學醫院,該機器每做一掃描,輻射量為17毫西弗,接近於原子彈的輻射,所以他特地各處詢問,最後在台灣中部找到一家斷層掃描少於2毫西弗,才勉強前往接受檢查。
如果每家教學或地區醫院的掃描都是17毫西弗,台灣人就真的是睡在一萬顆核彈上,尤其是時下流行的為全身癌篩檢用的PET Scan (正電子掃描),可超過30毫西弗。年輕人騎機車摔傷,動不動就作頭部斷層掃描,連媽媽都很樂意接受,沒人說「要孩子,不要掃描」,只顧說「要孩子,不要核子」。醫院推出正電子掃描篩檢癌症,大家趨之若鶩,吸引了很多有錢大陸客,誰說「今周刊」的封面標題「台灣人,你睡在一萬顆核彈上」誇大?
而且它不是位在台北市30公里外,斷層掃描是位在台北市及各大都市的市中心,請問大家,您一旦知道全台灣實際接受的潛在輻射危機後,知道連專科醫師都唯恐避之不及,會不會感覺資訊不對等、資訊不透明的忿怒?其實萬物皆有風險,接受不接受風險,是與利益的交換。也許我們也要客觀的將核電廠的風險與日常生活的風險作一比較,揭開輻射神秘的面紗,訂下可接受風險的額度,才下結論。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