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013

南懷瑾--領導人的哲學原則

南懷瑾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謙和慈悲又不爭的領導
這些道理,就是根據前面所講的“上智下愚”政治藝術之變,也是說明帝王學——領導人的哲學原則。這是上經第十六章與十七章的引申。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江海包含了一切的山谷水流,百川皆歸於海,海能容納一切細流,所以稱之為海。老子再三用海來比喻,形容一個人的學問、道德、品格的修養。“以其善下之”,因為大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容納了來自各處的淡水、咸水、清水、髒水等一切的水,“故能為百谷王”,而成為土地上最大的海洋。這是物理自然的道理,因此人的修養要像海洋一樣,能包容一切。

“是以欲上民”,要想做一個領導人,一個居上位的人,“必以言下之”,最少要做到說話不刻薄,態度也要儘量謙虛。我們已經再三提過,歷史小說上也寫過,中國的皇帝自稱“寡人”、“孤家”,在漢朝的時候,最喜歡稱孤道寡,“孤”就是“寡”,“寡”就是“孤”。廣東人罵人“孤寒”或“孤寒鬼”,被罵的會很生氣;而先王自稱“寡人”、“孤家”,就是謙虛,表示全國百姓你們諸位都好,我自己是倒楣鬼。假使古代皇帝自稱倒楣鬼,老百姓就不敢稱自己倒楣了。當時如果老百姓自稱“孤家”、“寡人”,那是要殺頭的,所以後來在歷史文化上“孤”、“寡”成為專有名稱。

這也是由“必以言下”的謙虛態度,表示一切老百姓是主人,我這個寡人是奴僕,寡德之人,來替你們做事的意思。“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想領導大家,自己必須把本身的利益擺在後面。這句話要注意了,年輕人讀到這裡,不要誤以為要打仗的時候,你們先上前線,我在最後面打。這話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本身的利益放在最後。老子在上經已經講過,“後其身而後身先”,有好處時,領導人要讓被領導的人先得,剩下來才自己去拿;如果沒有剩下來也沒有關係,我就不要了。假使遇到困難時,我先去面對,你們在後面一步,這就是領導的原則,也是領導人的道德。

上古的這些聖人、政治領導的做法與道德,就能“處上而民不重”,他雖然居在上面最高的地位,“而民不重”。這是說老百姓感覺到沒有重壓,沒有覺得有壓力。“處前而民不害”,領導人站在最前面,一般人並不覺得他占了先,也沒有妨害了大家。“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因此,古代歷史上的聖君明王,天下歸心,那是自然而來的。

“以其不爭”,因為他不與人爭,就是無論什麼都不與人爭。我們看到年輕人寫關於老子的文章,說老子的“不爭”好像躺在床上就可以治天下,就是動都不要動,便可以到手了。實際上,聖人的不爭,是對於利益不爭,利益由別人先得,壞事情別人不要去,由他先面對。這個“不爭”是不爭好處,並不是不做事。由於聖人之道是處不爭之位,“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界上沒有人敢與他爭。不是不敢與他爭,而是不想爭,因為他接受的都是倒楣的事情,所以別人不會來搶了。這是上古傳統的政治哲學以及政治藝術的道理。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