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送別。李叔同)
按:弘一法師,即 李叔同(1880年-1942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 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 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弘一大師在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日)午後8時,安詳圓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臨終前3天,書“悲欣交集”四字並自注“見觀經。”一紙交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
《弘一大師年表》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寫遺囑三紙。”“九月初一日,書‘悲欣交集’四字,與侍者妙蓮,是為最後之絕筆。”原件寫在寬約三 寸,大師寫過字的紙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點劃縱橫錯落,結體已非往昔的嚴謹,但四個字的分佈卻依然井然;墨色則由濃到淡,過渡自如,也不復是平時的那般 精緻。筆情墨性中傳遞出來的是一縷悲愴而又恬然的韻致。在“悲欣交集”兩行四字外,另有一行稍小的字“見觀經”。這三個字墨色較前愈見枯淡。令人動容的是 “絕筆”中的“絕筆”——隨後的那個“。”卻是豐腴而又淋漓盡致的。
來源:http://foxue.baike.com/article-2683.html
按:弘一法師,即 李叔同(1880年-1942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 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 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弘一大師在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日)午後8時,安詳圓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臨終前3天,書“悲欣交集”四字並自注“見觀經。”一紙交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
《弘一大師年表》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寫遺囑三紙。”“九月初一日,書‘悲欣交集’四字,與侍者妙蓮,是為最後之絕筆。”原件寫在寬約三 寸,大師寫過字的紙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點劃縱橫錯落,結體已非往昔的嚴謹,但四個字的分佈卻依然井然;墨色則由濃到淡,過渡自如,也不復是平時的那般 精緻。筆情墨性中傳遞出來的是一縷悲愴而又恬然的韻致。在“悲欣交集”兩行四字外,另有一行稍小的字“見觀經”。這三個字墨色較前愈見枯淡。令人動容的是 “絕筆”中的“絕筆”——隨後的那個“。”卻是豐腴而又淋漓盡致的。
來源:http://foxue.baike.com/article-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