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2015

充足休息 保肝不二法門

◎記者 萬博超 2015/05/13
肝臟沒有神經系統,非至嚴重病程不會不適,因此被稱為「沉默的器官」。綜觀肝炎患者發現罹患疾病有兩類途徑,一是健檢發現,另一類則是身體出現疲累、茶色尿、上腹部疼痛或黃疸等症狀,警覺不對勁就醫,但此時發現常已是嚴重型肝病。

醫療教育觀念日漸普及,國人大多都知曉要定期檢驗肝指數(GOT、GPT),但單看肝指數並不足以判別是否罹患肝炎,有些病人肝病已進行至肝硬化或肝癌,肝指數仍然正常,所以必須檢驗C肝抗體才知道。建議民眾若發現肝指數升高或是屬於肝病高危險群,應進一步找肝膽腸胃科醫師診斷,透過檢測肝炎病毒標記、胎兒蛋白AFP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完全防堵肝病。

以為多吃保肝食品就能讓病情不惡化?

其實聽信坊間偏方自行用藥並無法阻斷肝炎病毒的複製,反倒是若長時間吃坊間偏方或保健食品,卻不尋求正規治療,對於肝臟不僅無益恐是一大負擔,有一部份甚至引起藥物性肝炎,而若已罹患肝炎,再喝酒則會加速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需特別注意。此外,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熬夜會影響肝功能,但若為肝炎患者來說,充足休息、避免熬夜,實為保肝的不二法門。

傳染途徑認知不足,誤以為共桌吃飯會感染?女性患者不能懷孕?

醫師說明,很多民眾以為經由飲食、飛沫、甚至只要接觸就會被傳染,將肝炎視為洪水猛獸,不但食物要分開、餐具要消毒,甚至接觸碰過的東西都要用水煮沸或用酒精滅菌。以C型肝炎來說,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血液及體液,輸血、共用針頭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徑;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C型肝炎透過性行為與垂直傳染還是較少見,因此患者並不需要擔心影響懷孕計畫。反倒是目前生活中常見的次要感染途徑包含針刺、刺青、紋眉、穿耳洞、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等,才應特別留意積極預防。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提醒,驗肝指數僅代表肝臟當下的發炎情況,不代表一定沒有肝病。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