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15

結緣

●淨 照

欲成佛道,必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度化眾生,為成佛的必修功課。佛菩薩欲度化眾生,必得與眾生有緣,所謂「佛度有緣人,無緣不能度。」所以,菩薩利益眾生,布施為先。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布施為對下之語,法供養為對上之語。法布施,是將自己從經論及善知識,所學得的世出世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可以資助眾生的慧命。《金光明最勝王經》云:「法施兼利自他,能令眾生,出於三界,斷諸煩惱,成就慧身,譬如日光遍照大千世界。」現在引述《神僧傳》、《宋高僧傳》中,智辯法師度眾的故事,未成佛果,須先結人緣。

智辯法師,不知道是那裡的人士,年輕時,智慧才能高超出眾,勤於學習佛法。他一聽聞經論,就能入得個中神妙。每當講經,善於辨析經論義理,聲音也很嘹亮悅耳,總認為自己超越群倫,無人能比了,可是聽眾卻稀稀疏疏,以致財力供養很微薄。弘揚佛法,有如以水傳送到個個器具,別人都是器器不空,唯獨我是空無一物,這不是辜負佛的本意嗎?

於是他背著行囊經冊,遍歷名山,想向大智慧者找個答案。他走到了今湖南省衡陽市的衡岳寺,掛單了一個多月,在寺裡清閑受齋,獨自一人反覆玩索、推究經典的注疏義理。又自我責備說:「難道是我錯解了佛經義理,違背了佛陀的意思嗎?」智辯法師經常這樣端坐沈思。

偶然間,抬頭看到一位老和尚,手持錫杖進入寮房,問智辯:「法師,研讀什麼經論?窮究什麼義理?」智辯想,此處是南嶽名山,常有許多自修的高人,羅漢與凡夫混雜,誰能測度明辨?於是將自己的始末緣由如實述說,更加懺悔說:「倘若承蒙賢達指教,請接受貧僧誠摯的心意,貧僧將緊閉嘴巴,不再開講演說佛法了。」

老和尚笑著說:「法師所知極為廣博,難道不瞭解這個道理嗎?佛陀大聖人,尚且不能度無緣之人,何況是初發心想度眾者?法師您只是和眾生無緣罷了。」

智辯說:「難道一輩子都這樣子嗎?」

老和尚說:「貧僧試著為您想結緣的方法。」

於是問智辯:「您現在有多少錢財糧食呢?」

智辯說:「我從北往南,一路行腳,奔走急切,歷盡艱辛,走了萬里路,帶的東西都已經用完了,只剩下一件袈裟而已。」

老和尚說:「有這個就可以了,必得要賣了它,將所賣得的錢,都換作碎餅油脂食物等食物。」

智辯依老和尚所說的去做,準備了大約有幾十個人吃的食物,於是一起到荒郊野外,雙手散發餅乾等食物。焚香長跪,祝禱著說:「今日,食我施者,願當來之世,與我為法屬,我當教之,得至菩提。」今天吃我施放食物的眾生,希望下一輩子,和我成為佛法上的眷屬,我自當教導你們,到達菩提覺悟之路。

說完,烏鴉小鳥等紛紛飛下來,啄食地上的碎餅。昆蟲、螞蟻、蒼蠅等,更是不計其數的來覓食。

老和尚說:「二十年後,您才可以回去開道場講演佛法,現在暫且到處參訪,不適合講說。」說完就離開了。

智辯法師,從此精進不倦地研究,對於佛法義理的體會,更加滋長豐富,一心想著將佛法傳授給眾生。二十年後,回到河北鄴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將佛法大大的弘揚開來,聽眾數以千計,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老年人則不到二、三位。

菩薩以「財物、正法、無畏」和眾生結緣,往後方有度化眾生的機緣,所結的緣分,一點一滴都不會白白流失。如智辯法師,今世所修的緣,今世便感得度化的果報,因果之間絲毫不爽。

清代澈悟大師談到這則公案,開示大眾「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智辯法師以他的願力,能度蟲鳥得到人身;若自己發願,難道不能度自己嗎?自己發願求往生,正合彌陀度生的四十八願,憑此願就可往生,何況佛還有不可思議的大慈大悲,怎會不滿我的願呢?

來源:http://www.minlun.org.tw/45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