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15

瘂弦憶當年:辦副刊 真是下功夫

2015-06-26 09:05:50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那是一個尊敬文字的時代,一張紙都不能丟」,詩人兼編輯的瘂弦縱橫文壇半世紀,保存三千多封與文人交往的書信。這些書信在「二○一五向瘂弦致敬」展覽中首次曝光。

趨勢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文學大展「二○一五向瘂弦致敬:一個時代的舞台」,昨在國家圖書館開幕,旅居加拿大的瘂弦返台參與盛會。

他花了一年時間,整理珍藏幾十年的書信,從中揀選數十封展出,包括與張愛玲、周夢蝶、三毛等人的通信。

瘂弦主編聯合報副刊廿多年,創造台灣文學的黃金年代。他回憶,那時辦副刊「真是下功夫」,得摸清作家的各種愛好;住在美國的張愛玲最愛的罐頭牌子是什麼,副刊編輯統統知道,時候一到就得越洋「補充」。

瘂弦表示,許多文學刊物「只採花、不種花」,「我們採花又種花」;當時聯副派人到校園當「星探」,發掘具潛力的文學新星,面對作品不夠成熟的新人,他不直接退稿,而是寫信告訴作者「你很有希望,已到發表邊緣」。

展中信件可見文人相知相惜。詩人張默寫信告訴瘂弦「最近仿了你的『如歌的行板』,已寄某某報」,瘂弦不以為意,回信「仿作也是一種唱和的方式,現代詩人不用,古代倒是常見」。

這三千封信跟著瘂弦從台灣到加拿大。瘂弦之女、詩人鹿苹透露,父親惜紙如金,她從小家中「紙滿為患」,家人常在紙堆中迷路。

「我們寫了大量的信,純潔、認真、值得懷念」,瘂弦說,珍藏這些信件等於珍藏一個時代,「不是我多麼重要,是我接觸的人重要;不是我多麼了不起,是我接觸的時代了不起」。

展中另一焦點是瘂弦扮國父的劇照。一九六五年,卅二歲的瘂弦擔綱國父百年誕辰話劇「國父傳」,連演七十場。他透露,舞台設計名家聶光炎在他臉上「畫了一張國父遺像」,他還憑此劇獲得話劇金鼎獎最佳男演員。

「我是一個失敗的人,我寫得太少」,瘂弦一生精采,卻慨歎自己只寫一本詩集,寫作生命「沒完成」。鹿苹安慰他,「沒有什麼比一個失敗的人生更像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