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15

泰戈爾一句話,讓你重新再出發

聯合電子報 2015-12-10
神等待著人在智慧中重拾他的童年。
──泰戈爾

夜闌人靜時,我們的思緒偶爾會飄至以前的時光,想到過往發生的事,有時會懊惱道:「當初我如果這麼做就好了。」但是誰也無法回到童年,因為時光一去不復返。泰戈爾的這句話,並非要我們行為舉止像個孩子或感嘆逝者如斯,而是希望人們重新獲得純真的赤子之心。

隨著年齡增長,人漸漸地被外在的物質環境綑綁住,再也感受不到對於生命的熱情。然而豐盈的生命從來沒有消失,是人們自己遺忘了那顆最初的心。所以只要我們返回初衷,像個孩子般以新奇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任由成見與現實侷限自己的思想,並始終保持一顆喜樂的心,生命裡無處不是天堂。

透過智慧重尋你對生命的期待。

當仍是孩童的我們被早晨的陽光喚醒而睜開雙眼時,世界的齒輪即重新開始轉動,今日又是嶄新的一天。我們對所有的事情感到好奇,對萬事萬物充滿熱情。可以這麼說,童年的我們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活力,一心渴望去探索新世界。反觀現今的自己,一早起來就要工作,不得不面對繁雜瑣碎的人生問題,時常感到疲憊不堪,跟孩提時代相比,真是天差地別。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快樂》之中提到,孩童在五歲以前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因為他們會一直對明天抱持希望。塞利格曼以自身為例,指出在他與妻子離婚的過程裡,年幼的孩子幾乎天天問他:「你跟媽媽今天會和好嗎?明天會嗎?幾時會和好?」雖然塞利格曼心裡清楚,他們夫妻的關係已經破滅,離婚已成定局,但他無法對一個五歲的孩子解釋何謂「不可能」,因為孩子永遠不會對任何事情徹底地絕望。他們會經歷挫折,也許會覺得沮喪,可是不會放棄希望,因為孩子從不認為這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不過孩童終會長大,將漸漸地知道何謂成敗,並從無可挽回的錯誤中認識到「不可能」的殘酷。我們知道死去的親人不可能再復活;過去浪費的光陰是不可能回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長成人,對明天不再充滿期待。

於是人們不免產生疑問,如果未來我們一定會經歷許許多多的苦痛,諸如親人逝世、戀人分手、經商失敗,甚或是慘遭橫禍,那麼生命怎能稱之為美好呢?人生又怎麼會是快樂的?

「神等待著人在智慧中重拾他的童年」並不是希望人們皆像孩子一般天真,成為樂觀主義者,而是期待人們透過智慧去體現童年的心境,期許我們用智慧去衡量自己的生命。一旦我們從生命的累積中獲得圓熟的智慧,並以此面對生命給予我們的種種難題,就不難體認到,世間所有的經歷不過是相對而言,有離別的苦痛,才會有重逢的喜樂。

而此時,我們便得以重獲童年的笑顏。

純真之心是人類的寶貴資產、一種正向看待世界的權力,唯有智慧能阻止恐懼奪走它,不讓世俗使它變色。

智慧即是拋開智識的侷限。

印象派畫家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早期的畫作非常精緻,風格宛如義大利的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充滿精雕細琢的線條與逼真均勻的色彩,但後來則越發活潑大膽,獨樹一格。他這麼說道:「我曾經像拉斐爾那樣作畫,但是我卻耗盡終身的時間學習如何像孩子那樣畫畫。」

畢卡索認為,唯有孩童才真正是在繪畫,因為他們作畫的當下,是努力地表達自己發自內心覺得美的事物,滿腦子想的是該怎樣畫才會更美。相反的,成年人則會去思索名聲或是舉辦畫展之類的事情,於是不再這麼專注於繪畫上頭,畫起來也就不灑脫。換言之,畢卡索的意思並非指孩童的塗鴉之作才是藝術,而是點出自己欣羨孩童能夠以純真的心思看待世界,所以他也不願再沈溺於成人世界的紛擾,決定專心看待眼前美好的事物。

當一個人不再只是惦記著成敗得失,而是專注於事物的本質,享受做每一件事情的過程,他所得到的收穫就不是成敗得失可以衡量的,這種從過程中得到的喜樂與滿足,才是真正的收穫。所以你不僅要藉由智慧重新獲得對生命的期待,更重要的是—你要擺脫對一切事物的既定認知。

這大概也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道理了。

對年幼的孩童來說,吃飯就是吃飯,因為肚子餓了所以吃飯。但是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智識慢慢地增加之後,人們的想法就不再那樣地單純,吃飯不僅是吃飯,吃飯代表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吃飯變成一門學問,吃飯的背後暗藏玄機。可以這麼說,人們獲得了智識,卻也因為這些智識侷限了自己的思路,忘記吃飯的初衷,越想越細,越想越龐雜,結果生活裡充斥著不平之氣。然而吃飯不過就是吃飯啊,實在不必多想。

因此,你不妨試著撇開現實利益、拋開人生經驗與智識的侷限、跳脫被世俗限制的價值觀,重新以澄明的心境看待世界。你會發現,一旦自己從僵化疲乏的思路中解脫,為眼前的困境開闢一條活路實非難事。

而這,就是智慧的表現。


●本文摘自啟思出版《一句話,讓你重新再出發──泰戈爾給你的5堂人生課》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1913年他穫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穫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