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16

攝影大師何藩 教你如何把照片拍好

世界日報 編按 June 22, 2016
何藩於2012年接受本報專欄「灣區群像」專訪,曾談到如何把照片拍好。謹重刊他當初的談話:

現在拍照方便。從前拍照底片、沖洗、印照片都要錢,一按快門就是錢。現在的數位相機等於不要錢,幾乎沒成本。這提供了很多方便,有點像拍電影,你可以拍很多張,像機關槍掃射似的拍照,再從其中找出最好的一張。

從前的攝影家,因為拍照要花錢,反而訓練出判斷力,因為一按就是錢,要是覺得不好就不按快門,這時判斷就很重要。現在的拍照是「先拍了再說」,回家之後再慢慢選,不好的就刪掉不用。因為不要錢,等於沒有浪費。

從前拍照,因為費用的關係,在拍照前就要判斷。現在的拍照幾乎不用錢,可以事後判斷。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優缺點;關鍵在判斷力。要有判斷力去捕捉瞬間(Catch the moment)。不但拍出「賞心悅目」,還要「感動感人」,更能「抓住注意」。

判斷力要如何養成?

國攝影大師布列松強調「決定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就是判斷力的應用。

Decisive Moment給我的啟示,就是「判斷力」。這點很重要,因為判斷力不是技巧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心、腦、眼、手和心的感覺,判斷。這個太重要了,不是光有技巧那麼簡單。

這是內心的、心靈的、精神上的領悟,個人的修養就在這裡。

拍好照片,修養、學養很重要。除了攝影書籍外,要旁及藝術,如博物館出版的書、流傳作品的書,古典名著,甚至詩詞歌賦,音樂,電影。「有諸內,形諸外」,你裡面沒東西,出來的作品就會反映你裡面是空的,沒有內涵。

摸透香港的心 攝影家何藩病逝聖荷西
記者林亞歆/聖荷西報導 June 22, 2016
被攝影界稱為「一代宗師」的國際知名攝影師及導演何藩19日因肺炎惡化,於聖荷西與世長辭,享年84歲。葬禮將由家人以私人形式舉辦。

何藩一生獲近300項攝影獎項,於1958至1965年間曾八度獲美國攝影學會評為「世界攝影十傑」之一,被英國、德國、巴西、比利時、阿根廷等多國列為攝影學會會員或榮譽會員,展出紀錄遍布世界各博物館。一系列獲獎作品被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收為永久館藏。

自14歲生日時收到父親送的一部相機,何藩的攝影生涯便開始萌芽。在上海出生的他1949年移居香港後,開始記錄香港的街頭百態,包括舊中環的大街小巷、街市及小攤檔等,創作出許多香港舊照的經典之作。而後他也投入電影拍攝,以導演身份活躍於7、80年代的香港電影圈,曾執導27部電影。90年代退休後何藩移居美國加州,並持續致力鑽研攝影技術與影像處理。

「他是一位謙虛又紳士的藝術家。」藝廊老闆平蘇康嘉納(Mark Pinsukanjana)回憶過去與何藩相識、合作的20個年頭,下了這句註解,「20年前何藩走進我的藝廊,然後我們成了朋友,並有後來的藝術交流與合作。」「主題與專案藝廊」是何藩長期合作夥伴,共同策劃過多場大型展覽,藝廊也曾為何藩出版過三本攝影集。

「最初相識時,我們坐著聊他的攝影作品。他跟我分享每張照片的故事、光線的流動,彷彿帶我回到舊時的香港街頭。」平蘇康嘉納說,何藩終其一生都在回憶香港,最後一次大型展覽於舊金山與香港展出,主題為「香港回憶錄」(A Hong Kong Memoir),將過去拍攝的負片疊合,利用疊影技術創造出新的可能。

談到當代許多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受到何藩影響,平蘇康嘉納指出,何藩願意與任何人分享他攝影的心路歷程,「在他身上你能了解要如何用心、用頭腦拍出一張好作品。」他舉例何藩最為人所知的攝影作品-陰影(Approaching Shadow),是17歲的何藩在白牆前拍攝一名站在牆邊的女孩,並在暗房中加入三角形陰影,何藩曾說這張照片是他唯一經過特殊設計的照片,其對光線流動的掌握與影像處理影響近代無數攝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