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2016

職場上的軟技巧

July 26, 2016 捷夫
以前,我任職的公司有兩個性格迥異的美國同事,兩人都掌握著關鍵技術。一個是做地震合成(synthetic seismic)的專家,公司項目涉及測井與地震的時間和深度對應難題時,都要找他解決。另一個也是地球物理專家,此兄除了地球物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外,對各類軟件功能也瞭如指掌。所以我們在建立地球模型時,若需要在不同軟件間進行對接和數據轉換,都少不了要去請教他。

不同的是,前者極為靦腆安靜,屬於悶聲做事的那種,後者能說會道,口才一流。但多年之後,前者的級別和職位原地踏步,在公司服務三十多年後以中級職位退休,後者卻在十年裡連升三級,在年齡達界時作為頂級技術人員光榮退休。同為洋人尚且如此,可以想像,若能說會道的是洋人,悶聲做事的是華人,差別不更大才怪呢。

溝通較好 團隊領導

溝通,是職場上至關重要的人際交流手段。溝通能力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軟技巧。今日世界,僅有硬本事還不夠,軟技巧也十分重要。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職員,往往更能得到上司重視,被視為團隊的領導者,在升職、待遇等等也往往比溝通能力較差的員工順利。

記得曾經在連續兩年時間裡,兩個不同上司在為我做年終員工表現評價總結時,都指出我需要改進溝通方式,增強技巧。他們說,你的技術能力很強,但我們需要你在公司裡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帶動和影響他人。他們建議,向高層報告時,要注意技巧,不要一下子把什麼都說清楚,要抓住要點。

經過美國經理的點評,加上多年的實踐和磨練,我終於慢慢體會到,該說的話要說,但點到為止,最好是先把要點闡明,有必要時再隨著談話的深入進一步展開。因為我們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為重要。自己認為很容易的東西,別人沒有類似專業背景的,也不一定覺得容易懂。因此,最好的報告就是簡明扼要,深入淺出,不要太長太細。如果報告對像是公司高層,那麼把他們最關心的結果告訴他們,比如預期儲量、可采產量、項目經濟效益等等,不講技術層面上太細的東西,因為他們關心的就是終極效益(bottom line)。但對細節要有准備,他們想瞭解時才告訴他們。

劃清界限 相處愉快

上乘的溝通能力,不只是一味謙讓、處處唯唯諾諾,有時候必須學會說不。今年八月初,作為美國華人石油協會的骨幹之一,我參加了協會組織的職業論壇。論壇主講嘉賓中,有一位菲立培‧巴友先生,是英國石油公司的一名執行副總裁。他講了一件小事,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他在開會時發言,卻被同事粗魯打斷。而他覺得要說的並不是廢話,必須講完。於是,他嚴肅地說:「我的發言沒完,請讓我講完。」巴友後來一路被提升至執行副總裁的高位,不是沒有原因的。他演講的技巧絕對是一流的,但因為他是西裔,英文講起來還不免帶著一點口音。美國人文質彬彬、禮貌有加的紳士比比皆是,但職場裡極度自我膨脹、粗魯待人的也大有人在。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外族職員,要勇於站出來說話,要不然你永遠沒有機會。巴友先生的建議就是,在職場裡打滾,要學會說不。你不能太謙虛,該說的要說,也不能讓別人無緣無故打斷你的發言。

前些年,公司裡有一位年青的印裔同事,我們一起做項目,我做靜態模型,他作為儲藏工程師做動態模型。他對油田的靜態模型並不是很懂,但與我說話時,卻口口聲聲對我說,你「應該這樣」。我開始還不在乎,但最後覺得他這種教訓人的口氣有些過分,有一天嚴肅地對他說:「你不應該這樣對我說話。我歡迎你有問題詢問,或提出建設性意見,而不需要你來告訴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那以後,這位印度年同事就禮貌多了,我與他把界限弄清楚了,反而關係良好,工作合作得也很不錯。

雙向溝通 有利和諧

我接觸過的美國經理中,有人有一種陋習,就是給東方人或者中國人憑主觀印象戴上冠冠,只要是外族的,溝通能力必是不足的。在石油行業裡混的華人,一般學歷要比白人高。對美國人來說,只要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在能源公司當個職員就足夠了。從待遇的角度出發,他們最終的結果比讀了博士再出來工作還好。

而中國人則不同。要進入這個行業,要與白人競爭,就必須拿更高的學歷和學位當敲門磚,才能如願。因此,在石油行業裡服務的中國雇員,學位普遍比周圍的美國同事要高,技術水平、勤奮程度也無可非議。而美國經理在做年終評價時,總要無事生非地找些雞毛蒜皮的小節來。我就有過這樣的經理,別的方面找不出什麼毛病,便拿溝通能力來說事。而他們平常卻很少想到要主動與我溝通,也從不到我的辦公室來聊一下。

也有做得比較好的經理,有事沒事總會到我的辦公室來談談,什麼組裡的工作重點、研究方向、公司的發展策略,甚至是太太種了一顆橘子樹、假期過得好不好等等話題都拿來聊一聊,給人一種比較平易近人的感覺,也讓人對所在團隊工作心中有數。後者對員工有一種包容性,但這樣的領導可謂鳳毛麟角,而前者卻具有排斥性,也從某種角度放映這些經理醜陋的一面:自己不去與部下溝通,卻在年終總結時一味指責部下不溝通,有點仗勢欺人。

後來,我也在行業當一名負責綜合儲藏研究的管理者,我的下屬也是多族裔的,就像一個小小的聯合國。將心比心,我就告誡自己,不要沒根據地指責不同族裔的員工溝通能力不夠。有什麼事、什麼要求和期望,我先與他們說清楚,主動與他們溝通,使他們覺得可以放開自由自在地發表看法。我認為,合理的體制和企業文化中,溝通應該是雙向的。被領導者要與領導者溝通,報告工作,領導者也必須主動與被領導者溝通,這樣才有利團隊的協作,也有利於形成一種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
(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