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3, 2016 陳娟娟、鄧桂芬
●「人的衰弱、衰老,從不良於行開始。」「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也有人勸:「年紀大,別登高、走樓梯,傷膝蓋關節。」但退化是早晚與程度之別,與其坐以待壞,不如了解身體的狀況,做適當的運動,厚植老本。
★夫妻同行 勤運動存老本
50歲前,忙得像陀螺,匆匆的時間,匆匆的職場,匆匆的媽媽,運動、休閒、放鬆心情,是夢想。50歲時,老公身體有些三高小狀況,遵從醫師囑咐,觀察追蹤,飲食清淡戒菸酒,生活規律少熬夜,早睡早起多運動。
理性的老公說:「健康不單只是身體力行,還要頭腦思考。」於是有計畫的以公園走路散步為起手式,進階為上網尋找短、中、長距離的步道,山中hiking(健走)。感性的人妻,再忙再累也應愛相隨的參與,並做個稱職的戒護與督促者。
還記得第一次山中健行時,來到山腳停車處,抬頭看到峰峰相連成一線,頓時頭昏腳軟氣虛。老公打氣:「第一次,不跟隊沒壓力,就我們倆,慢慢走,不行就休息或下山。」
★又喘又癱 登頂享芬多精
於是三步一喘、五步一歇,臉紅如醉酒,汗滴如下雨,心跳如擂鼓,腿沉如千斤,尤其是走在蝸牛殼般迴旋再迴旋,不知何處是盡頭的陡峭「之」字路,心中的「退堂鼓」頻響,但一條龍的老公,渾然忘了先前的慢行互助,興奮的在前面領航,碎石、青苔、積水、爛泥、鬆動的石頭石板、頭上的橫枝枯藤、腳邊的咬人貓(狗),和「越陡越近山頂」,「有光山頂近了」的紅蘿蔔來引誘。
好不容易蹭到山頂,心肺擴張,疲憊至極的我,癱在林蔭下,久久不能言語。終於在大自然的山風、花香、芬多精中回過氣,能站起來凝眸遠眺,山壯視闊,溪流瀑飛,樟香松高,杉綠柏青,野花小草叢生,在入耳的風聲、鳥聲、蝶舞、蟲鳴中,喝著微溫的白開水,嚼著饅頭乾糧時,夫妻倆敞開胸懷,真誠的笑談往事、家事、國事、天下事。
★順著體力 體驗走路哲學
世界,還是一樣的世界,昂首闊步或踽踽慢行步道山林中的夫妻倆,雖有安全上的疑慮,但順著體力計畫,自主支配的自由,日漸減少的煩惱,慢慢的快樂,軟Q的身骨,輕盈的腳步,不藥而癒的三高,讓我們眼睛不再盲,腳步不再忙,心靈不再茫,永銘心中的是,攜手走過的旅途風景心聲。
書言,「用走路的方式體驗人生,是種心靈經驗,對簡單事物的喜悅,在科技時代裡,人類也許只有憑藉雙腳,才能擁有真正的思考,當我們邁出步伐,在身體的動,靈魂的靜之間,沉澱思緒,將能從孤獨中,體驗『走路』的哲學之趣。」
★醫師:50歲後少登山 避免傷膝
事實上,對於50歲後的運動建議,醫師並不贊成登山健行,坡度小於10度尚可接受,若是高於20到40度的陡坡,長期走下來非常傷膝關節。以爬樓梯為例,左腳踩梯、準備換右腳時,左膝蓋要承受體重三到四倍重量,老年人膝關節修復趕不上磨損速度,就容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除非年輕時就有登山健行的習慣,肌力活動情況不錯,但肌肉骨骼系統的修復速度不像年輕時這麼快,醫師多建議50歲後減少登山健行次數。
對於中老年民眾的運動建議,基本上還是以平地健走、小跑、騎單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較好,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以上,較不會造成膝蓋負擔。但肌肉會隨年齡退化,且老人易有骨鬆問題,建議可做一點無氧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每周舉三次2到5公斤的啞鈴,每次維持15分鐘,就能減少肌少症發生,前提仍是避免運動傷害。
若仍喜歡走緩坡步道,建議除了要帶水,也可帶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例如麵包、飯糰或水果,可快速提供能量,而水果富含鉀離子,可預防抽筋。但建議行前做好食材處理,減少廚餘,同時減少負重,當然也可帶一點糖果或巧克力。
此外,應避免過度油膩的食物,例如油飯或肉粽,使胃部排空減慢,容易在登山中感到胃部不適;進食也應採少量多次食用,不吃過飽。最重要的是注意水分攝取,應適時補充,切勿感到口渴再喝水,以免脫水。
(世界日報)
●「人的衰弱、衰老,從不良於行開始。」「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也有人勸:「年紀大,別登高、走樓梯,傷膝蓋關節。」但退化是早晚與程度之別,與其坐以待壞,不如了解身體的狀況,做適當的運動,厚植老本。
★夫妻同行 勤運動存老本
50歲前,忙得像陀螺,匆匆的時間,匆匆的職場,匆匆的媽媽,運動、休閒、放鬆心情,是夢想。50歲時,老公身體有些三高小狀況,遵從醫師囑咐,觀察追蹤,飲食清淡戒菸酒,生活規律少熬夜,早睡早起多運動。
理性的老公說:「健康不單只是身體力行,還要頭腦思考。」於是有計畫的以公園走路散步為起手式,進階為上網尋找短、中、長距離的步道,山中hiking(健走)。感性的人妻,再忙再累也應愛相隨的參與,並做個稱職的戒護與督促者。
還記得第一次山中健行時,來到山腳停車處,抬頭看到峰峰相連成一線,頓時頭昏腳軟氣虛。老公打氣:「第一次,不跟隊沒壓力,就我們倆,慢慢走,不行就休息或下山。」
★又喘又癱 登頂享芬多精
於是三步一喘、五步一歇,臉紅如醉酒,汗滴如下雨,心跳如擂鼓,腿沉如千斤,尤其是走在蝸牛殼般迴旋再迴旋,不知何處是盡頭的陡峭「之」字路,心中的「退堂鼓」頻響,但一條龍的老公,渾然忘了先前的慢行互助,興奮的在前面領航,碎石、青苔、積水、爛泥、鬆動的石頭石板、頭上的橫枝枯藤、腳邊的咬人貓(狗),和「越陡越近山頂」,「有光山頂近了」的紅蘿蔔來引誘。
好不容易蹭到山頂,心肺擴張,疲憊至極的我,癱在林蔭下,久久不能言語。終於在大自然的山風、花香、芬多精中回過氣,能站起來凝眸遠眺,山壯視闊,溪流瀑飛,樟香松高,杉綠柏青,野花小草叢生,在入耳的風聲、鳥聲、蝶舞、蟲鳴中,喝著微溫的白開水,嚼著饅頭乾糧時,夫妻倆敞開胸懷,真誠的笑談往事、家事、國事、天下事。
★順著體力 體驗走路哲學
世界,還是一樣的世界,昂首闊步或踽踽慢行步道山林中的夫妻倆,雖有安全上的疑慮,但順著體力計畫,自主支配的自由,日漸減少的煩惱,慢慢的快樂,軟Q的身骨,輕盈的腳步,不藥而癒的三高,讓我們眼睛不再盲,腳步不再忙,心靈不再茫,永銘心中的是,攜手走過的旅途風景心聲。
書言,「用走路的方式體驗人生,是種心靈經驗,對簡單事物的喜悅,在科技時代裡,人類也許只有憑藉雙腳,才能擁有真正的思考,當我們邁出步伐,在身體的動,靈魂的靜之間,沉澱思緒,將能從孤獨中,體驗『走路』的哲學之趣。」
★醫師:50歲後少登山 避免傷膝
事實上,對於50歲後的運動建議,醫師並不贊成登山健行,坡度小於10度尚可接受,若是高於20到40度的陡坡,長期走下來非常傷膝關節。以爬樓梯為例,左腳踩梯、準備換右腳時,左膝蓋要承受體重三到四倍重量,老年人膝關節修復趕不上磨損速度,就容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除非年輕時就有登山健行的習慣,肌力活動情況不錯,但肌肉骨骼系統的修復速度不像年輕時這麼快,醫師多建議50歲後減少登山健行次數。
對於中老年民眾的運動建議,基本上還是以平地健走、小跑、騎單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較好,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以上,較不會造成膝蓋負擔。但肌肉會隨年齡退化,且老人易有骨鬆問題,建議可做一點無氧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每周舉三次2到5公斤的啞鈴,每次維持15分鐘,就能減少肌少症發生,前提仍是避免運動傷害。
若仍喜歡走緩坡步道,建議除了要帶水,也可帶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例如麵包、飯糰或水果,可快速提供能量,而水果富含鉀離子,可預防抽筋。但建議行前做好食材處理,減少廚餘,同時減少負重,當然也可帶一點糖果或巧克力。
此外,應避免過度油膩的食物,例如油飯或肉粽,使胃部排空減慢,容易在登山中感到胃部不適;進食也應採少量多次食用,不吃過飽。最重要的是注意水分攝取,應適時補充,切勿感到口渴再喝水,以免脫水。
(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