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2017

春季養生 晚睡早起 入眠別逾11點

【記者戎宿安/台北報導】 2017/03/29
現今全球中醫熱逐漸延燒,養生觀念漸漸盛行,執業中醫師楊謦伊表示,現在正值鳥語花香,充滿欣欣向榮生機的春季,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觀點,這種環境最利於養陽氣、生精血、化津氣。

建議民眾春季起居養生可採取夜臥早起,因《黃帝內經》特別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披髮)緩形(緩行),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楊謦伊說明,所謂「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因為春天有「生發」之氣,要珍惜春季時光,讓身體沐浴春光之中,就不用太早睡覺;但是晚睡也不能超過晚間11點,中醫的子午流注認為肝膽經在晚上11時到凌晨3時最為活躍,「人臥則血能歸肝」,故在此時應入睡。

一般來說,中醫認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亥時」,即晚上9點至11點,因為氣血流注三焦經,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是人體氣血運行要道,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有益,因此春天的「晚睡」,是指「不適合睡得太早」,亦即不宜在晚上9點以前就去睡覺,但也不要超過晚間11點就寢。

春主肝,「肝在體合筋」,早起活動,伸展筋骨有利於肝氣舒暢,「廣步於庭,披髮緩行」,起床後先別急著打理門面,拘泥正式裝扮,宜穿著輕便寬鬆,柔軟保暖的衣服到戶外散步、漫行,達到精神靈感生發不息的作用。

楊謦伊提醒「早起」也別早過早上5點,因為太早起床會「養陰不足」,因為早上3~5點氣血流注肺經,肺朝百脈,身體開始由靜轉動,氣血開始重新分配,此時應該深度睡眠,若是早於此時起床,容易傷害肺經的正常運作,形成中醫「五更嗽」。

【記者戎宿安/台北報導】春季是綠意盎然的季節,在中醫認為,春季養生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溫補陽氣(非熱補)為主,執業中醫師楊謦建議民眾多吃綠色食物來來滋養肝血。

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季萬象更新,草木滋榮,為四季之首,在五行中屬木,在五臟中屬肝,在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屬風,因此春季養生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溫補陽氣(非熱補)為主。

楊謦伊表示,想要養肝,在飲食方面首先要注意少喝酒,其次少吃生冷、油膩、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肝火;此外,中醫認為,肝喜酸,酸性食物可以養肝,對于肝氣不足的病人,可以在春季適當進食一些酸味食物,提升肝氣,例如喝水果醋或烹調時適度加入檸檬汁、食用醋調味。

但對于肝火過旺的民眾來說,則要控制酸味食物的攝入量,但可吃些甜味食物,因為肝火過旺會傷脾,影響人的胃腸消化,吃甜的食物可以健脾,枸杞、山藥都有健脾和胃功效,用枸杞配上大棗和山藥熬粥,是養肝健脾不錯選擇。

多吃綠色蔬菜也是很好的選擇,根據中醫五色養生的理論認為,青色入肝經,綠色蔬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像是菠菜、芹菜、油菜、大白菜、高麗菜、花椰菜、綠豆芽、香椿、四季豆、綠蘋果等食物都很適合,此外,由於春天陽氣初生,也是養陽的好時機,可吃適度吃當季食材,也有助滋補陽氣,幫助養肝血。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