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王志仁(彰化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 2018年02月18日
在臨床上,老人族群所表現的疾病特質通常為不典型症狀、對治療反應存在顯著歧異性、容易受到醫源性傷害、常見合併多重疾病與併發症,這些潛在問題常以老人症候群為外顯表徵,包括失禁、跌倒、譫妄、褥瘡與衰弱等,並且造成生理與心理多重系統性傷害,老年症候群之間錯縱複雜的交互影響也進一步加重既有的問題,並且在初期時常以衰弱為臨床表現。
根據許多專家的共識,衰弱代表個體多項生理系統儲備能力下降,超出原來年紀該有的程度,以至於當外界壓力來臨時,無法維持身體的恆定,導致後續的失能及其它不良結果。根據研究統計,65歲以上老人有3-7%比率存在衰弱問題,其風險亦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加,衰弱則跟跌倒、生理性依賴、快速機構化、失能與死亡呈現顯著相關。
目前國際上熟知的診斷方式是美國提倡的外顯性特徵,包括體重減輕、沒有活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弱等五個面向。這五個表徵也會彼此影響,而造成的衰弱也會惡化各個表徵,因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預防衰弱與打破惡性循環在老人照護上是很重要的議題。
目前營養及運動的介入被視為可以預防和改善衰弱的有效介入方法。營養方面強調充足蛋白質、必需胺基酸與強化骨骼肌肉的維他命D攝取。運動方面則是強調規律運動,唯有運動加上充足的營養才能達到改善衰弱的最佳效果,進而打破此衰弱的惡性循環,達到預防生活失能、延緩失智及成功老化目標。
在臨床上,老人族群所表現的疾病特質通常為不典型症狀、對治療反應存在顯著歧異性、容易受到醫源性傷害、常見合併多重疾病與併發症,這些潛在問題常以老人症候群為外顯表徵,包括失禁、跌倒、譫妄、褥瘡與衰弱等,並且造成生理與心理多重系統性傷害,老年症候群之間錯縱複雜的交互影響也進一步加重既有的問題,並且在初期時常以衰弱為臨床表現。
根據許多專家的共識,衰弱代表個體多項生理系統儲備能力下降,超出原來年紀該有的程度,以至於當外界壓力來臨時,無法維持身體的恆定,導致後續的失能及其它不良結果。根據研究統計,65歲以上老人有3-7%比率存在衰弱問題,其風險亦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加,衰弱則跟跌倒、生理性依賴、快速機構化、失能與死亡呈現顯著相關。
目前國際上熟知的診斷方式是美國提倡的外顯性特徵,包括體重減輕、沒有活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弱等五個面向。這五個表徵也會彼此影響,而造成的衰弱也會惡化各個表徵,因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預防衰弱與打破惡性循環在老人照護上是很重要的議題。
目前營養及運動的介入被視為可以預防和改善衰弱的有效介入方法。營養方面強調充足蛋白質、必需胺基酸與強化骨骼肌肉的維他命D攝取。運動方面則是強調規律運動,唯有運動加上充足的營養才能達到改善衰弱的最佳效果,進而打破此衰弱的惡性循環,達到預防生活失能、延緩失智及成功老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