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韻、簡浩正 2019年06月28日
夏至剛過,又悶又熱的氣溫讓人沒有食欲或厭食,而中醫稱厭食為「納呆」。台灣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納呆是指長時間食欲減退或食欲消失,常見一至六歲兒童,如果厭食時間持續較久,會影響到孩童的生長發育,因此夏至的食療重點是要調和脾胃,讓食欲恢復。
陳潮宗在其著作「日日食材、藥膳食典」指出,中醫觀點認為厭食、食欲不振是因為脾胃功能低落,只要能夠調和脾胃,恢復其運作,也能讓食欲漸漸恢復,而不會因為厭食而營養師失調,甚至影響孩童生長發育。
夏天如何聰明吃?陳潮宗建議,食材選擇方面除了可選擇如芋頭、玉米、香菇、竹筍、蘆筍等節氣食材等,夏季更是鳳梨產季。陳潮宗指出,鳳梨性味甘溫,有解暑止渴、消暑止瀉的功效,還具有開胃消食效果,在炎熱天氣吃冰鎮鳳梨,有助增進食欲,若在飯後一小時食用,還有助消化,是夏季藥食兼優的最佳時令水果。
陳潮宗表示,即使天氣再熱,也要盡量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慢跑、瑜伽等,因運動有助提高人體對熱的耐受力。
若有頭痛、頭脹或因高溫而不適的小症狀,陳潮宗建議可多按壓位於食指、拇指間虎口的合谷穴位來緩解。每次按壓20下、約3到5分鐘,雙手交替著按,按壓到感覺痠麻脹即可,此具安神鎮痛、通經活絡等作用。
開業中醫師張家蓓則提醒民眾,夏季應適時補充水分外,也可喝些綠豆湯與吃西瓜來消暑益氣,不過西瓜偏涼性,勿在晚上吃以免身體過寒。若民眾已有輕微中暑現象,建議以刮痧方式讓毛細孔打開、發散熱氣;或用涼性藥膏塗抹頭部,使症狀緩解。
(世界日報)
夏至剛過,又悶又熱的氣溫讓人沒有食欲或厭食,而中醫稱厭食為「納呆」。台灣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納呆是指長時間食欲減退或食欲消失,常見一至六歲兒童,如果厭食時間持續較久,會影響到孩童的生長發育,因此夏至的食療重點是要調和脾胃,讓食欲恢復。
陳潮宗在其著作「日日食材、藥膳食典」指出,中醫觀點認為厭食、食欲不振是因為脾胃功能低落,只要能夠調和脾胃,恢復其運作,也能讓食欲漸漸恢復,而不會因為厭食而營養師失調,甚至影響孩童生長發育。
夏天如何聰明吃?陳潮宗建議,食材選擇方面除了可選擇如芋頭、玉米、香菇、竹筍、蘆筍等節氣食材等,夏季更是鳳梨產季。陳潮宗指出,鳳梨性味甘溫,有解暑止渴、消暑止瀉的功效,還具有開胃消食效果,在炎熱天氣吃冰鎮鳳梨,有助增進食欲,若在飯後一小時食用,還有助消化,是夏季藥食兼優的最佳時令水果。
陳潮宗表示,即使天氣再熱,也要盡量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慢跑、瑜伽等,因運動有助提高人體對熱的耐受力。
若有頭痛、頭脹或因高溫而不適的小症狀,陳潮宗建議可多按壓位於食指、拇指間虎口的合谷穴位來緩解。每次按壓20下、約3到5分鐘,雙手交替著按,按壓到感覺痠麻脹即可,此具安神鎮痛、通經活絡等作用。
開業中醫師張家蓓則提醒民眾,夏季應適時補充水分外,也可喝些綠豆湯與吃西瓜來消暑益氣,不過西瓜偏涼性,勿在晚上吃以免身體過寒。若民眾已有輕微中暑現象,建議以刮痧方式讓毛細孔打開、發散熱氣;或用涼性藥膏塗抹頭部,使症狀緩解。
(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