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顯示,影響失智的成因中,聽力損失風險因素占八‧二%,聽力損失會讓人與外面環境隔絕,導致病人有些憂鬱、社交隔離的情形,也會加強失智的退化。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邀請三軍總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陳信傑教授主講「聽力健康‧快樂生活」。
聽力障礙人口現狀,一、先天性聽障:每一千位新生兒,有一至四位聽力障礙。二、老年性聽障:每三位超過六十五歲就有一位聽力達身心障礙程度;三、青少年~成人約有兩成某種程度聽損。
聽障的原因很多,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先天性包括早產(體重過輕)、核黃疸、缺氧、感染(腦膜炎)、遺傳性疾病;後天性(感染、血管性、免疫性、創傷、噪音、耳毒性藥物…)。常見感冒就可能引起中耳炎。身體其他可能的疾病:血管性疾病(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栓塞)、代謝性疾病(共伴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腎臟疾病(洗腎患者)、病毒性疾病(帶狀泡疹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相關疾病、停經症候群之婦女、癌症用藥、利尿劑、抗生素。突發性耳聾(八○至九○%原因未明),一至二%為腦部腫瘤及中風。
突發性耳聾不等於腦中風,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科常見急症,其定義為三天內突發聽力受損,連續三個頻率聽力閾值損失超過三○分貝。主要症狀為聽力受損,可能伴隨耳鳴、眩暈。八○至八十五%的突發性耳聾病理機轉仍不明確。臨床上治療方式多樣,但療效預後難以預測,仍有病人聽力無法回復。
聽力損失兒童,最明顯影響是語言發展,但也影響識字,自尊和社交技能。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與學業成績不佳有關,這可能導致就業減少年長者聽損導致溝通困難可能致使情感不佳和孤獨,而孤獨和抑鬱的心理後果對家庭的影響同樣深遠。而對於聽損兒童的父母,聽力障礙必須應對此挑戰,往往承受更大的壓力風險更高的現金支出和比其他父母更多的工作日壓力與孩子溝通困難加劇需要更多支持和財政資金;未經治療的聽損影響社交、社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
經過眾多社福團體長年奔走推動及相關專科醫師醫療科技評估完成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終於二○一七年七月一日起將人工電子耳正式納入健保,以十八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九○分貝之兒童為給付對象,讓過去動輒近百萬的醫療器材不再是重度聽損者遙不可及的夢想。(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