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分享,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皮膚疾病,其病因牽涉複雜,主要與「皮膚屏障功能缺陷」與「免疫系統失調」兩大機轉有關。患者皮膚屏障較薄弱,皮膚水分喪失、乾燥、對外界刺激物與過敏原的防禦力不足,再加上免疫反應異常,引發慢性發炎。患者常出現乾燥、搔癢、皮疹等症狀,且常伴隨其他過敏性疾病,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病情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如氣候變化、壓力等影響而加重。
朱家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極度強烈的『癢』感,常有患者說癢到快死掉,尤其是到了晚上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就特別地癢,根本無法入睡,甚至還會抓到血流滿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外,根據亞太地區(包含台灣)研究顯示,高達八十七‧二%的中重度患者經歷疼痛與不適,更有七十七‧二%的中重度患者面臨憂鬱與焦慮等心理困擾,可以說是被疾病折磨得身心俱疲。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許先生患病二十多年,過去因病導致全身又癢又痛,抓到皮膚滿是瘡痍,更因全身急性發炎嚴重住院治療。好不容易申請到精準治療的健保藥物,但給付時間卻僅有一年,最後兩個月時,每天都焦慮難安,擔心一旦治療中斷,辛苦穩定下來的病情會再度失控,重回過去反覆發作、痛癢交錯難耐,每天醒來床單上都是血和皮屑的日子。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醫師楊靜宜表示,對患者而言,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穩定接受新型藥物能獲得改善;但若未能穩定地控制皮膚發炎狀況,即便短暫改善也難以避免復發困境,而患者往往多是在停藥後容易再次惡化,陷入治療與復發的惡性循環中。
如今,進階治療中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給付時間延長至兩年,專家表示,健保給付延長是患者穩定治療的重要保障,可以幫助患者病情不亂「異」動!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過去健保對用藥給付期限僅有一年,自六月一日起,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給付時限已延長至兩年,對患者病情控制是一大助力。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