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的邱瀚模指出,台灣四十至四十九歲大腸癌發生率為全球第三名,四十五至四十九歲族群進行性腺瘤的盛行率已逼近五十至五十四歲。發生原因與運動不足、腸道菌改變、抽菸、肥胖、加工肉品,幼時暴露過多抗生素、蔬菜攝取不足、食物鏈當中化學物質、含糖飲料、懶散生活習慣等有關。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一一一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一萬一六四三人,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一一三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有七○○七人死於結腸、直腸與肛門癌,高居癌症死因第三名。
根據九十八至一一一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四十五至四十九歲有增加情形,而實證顯示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確診、及時治療,可降低二十九%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三十五%死亡率,且大腸癌第○至一期的個案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內科部主任何奕倫表示,研究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二十六‧一例,顯著低於僅從五十歲開始篩檢者的四十二‧六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七‧四例降至三‧二例,風險減少超過五○%。調整多項變因後,早期篩檢組相較對照組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二十一至二十五%,死亡風險則下降三十四至三十九%。若提早啟動篩檢,每檢查一五四八人即可預防一例大腸癌,顯著優於從五十歲開始檢查所需的二○七九人。(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