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25

童暴躁易怒 情緒與行為障礙

【記者何弘斌/高雄報導】 2025/07/28
十二歲的陳小朋友,自九歲起便經常對隔代教養的祖母發脾氣,在學校裡對老師的指導也顯得不耐煩,甚至語氣無禮、行為衝動,學業表現逐漸下滑;直到家人帶他就診身心科,經過完整評估後,才確診為「侵擾性情緒失調症」(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朱佳俊醫師表示,臨床上越來越多家長帶著情緒起伏劇烈、常與他人產生衝突的孩子求診,這些孩子可能表現出極端易怒、脾氣暴躁、反抗權威、挑釁師長,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學業退步與人際困難等情形。部分經評估後,符合DMDD或「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診斷。

DMDD屬於情緒調節障礙,兒童或青少年每週會出現三次以上的嚴重情緒爆發,可能透過言語或肢體表現出攻擊性,如摔物、咆哮或攻擊他人,且這些反應往往與其年齡或發展階段不符;相較之下,ODD則以對成人或權威人物的反抗與挑釁為主,例如故意違抗命令、頂嘴、推卸責任等,也常伴隨易怒、愛記仇等情緒問題。

值得重視的是,若這些行為未能及時介入處理,進入成年後可能演變為人格特質異常,甚至合併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精神疾患;這類成年患者可能不再明顯「對抗」,而是展現出不典型的情緒困擾表現,例如社交退縮、持續性低怒情緒、過度防衛、對壓力反應劇烈,甚至在人際關係中陷入長期衝突與誤解。

值得強調的是,DMDD與ODD的診斷不是貼標籤,而是協助我們用科學與同理心提供支持,有效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親子互動訓練)、家庭參與,以及必要時的藥物治療;家長的理解與配合尤其重要,因為許多孩子並非「故意」惹怒大人,而是缺乏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

心理健康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是幫助一個人重新建立自我與生活的能力,期盼社會能以更多理解與耐心,陪伴這些在情緒與行為中掙扎的孩子與大人,讓他們有機會走上一條更穩定、更有尊嚴的人生道路。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