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民眾維持代謝健康,佳格健康營養研究所攜手台灣營養基金會、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針對一千名二十二至六十五歲辦公商圈民眾,進行「代謝認知與飲食行為調查」,許青雲教授營養師進一步歸納上班族常見的三大代謝NG行為:
一、自認吃得健康,實際外食卻多為高鹽、高油、高糖食物。調查發現,雖有許多民眾認為自己在外食選擇時多選擇健康食物,但其中仍有三成早餐以麵包、吐司為主,這些精緻澱粉膳食纖維不足、營養素較少之餘,更常因搭配高糖果醬或奶油,長期攝取恐導致體脂肪增加。午晚餐則有四成五選擇以便當店餐點(如炸雞腿飯、排骨飯等),另有超過兩成選擇傳統小吃(如滷肉飯、麵攤、蚵仔麵線等)。這些便當店與傳統小吃常以油炸、醬滷、勾芡等方式烹煮,容易攝取過多油脂、鹽分與熱量造成身體負擔。
二、自認健康,卻忽略身體發出的代謝力警訊。自認身體健康的民眾當中,超過三成有出現腰腹部肥胖的狀況。調查也進一步發現,二十二至二十九歲民眾有近四成、三十至三十九歲民眾則有近四成五有腰腹部肥胖狀況,顯現代謝異常是全齡民眾都要留意的健康危機;然而卻有超過七成二十二至三十九歲的民眾認為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等,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顯示健康警覺心有待提升。
三、不清楚每日飲食指南之六大類食物。調查顯示,雖有近三成民眾完全了解六大類食物,但仍有近七成民眾不清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中的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如:玉米、南瓜屬於全榖雜糧類,卻有高達六成民眾誤以為兩者是蔬菜類,顯示民眾在基本營養識能上仍有進步空間。
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博士營養師表示,研究指出均衡飲食有助於提升身體代謝力,也是健康管理的重要解方,提醒民眾可掌握好醣、好油、高纖、優質蛋白質四大飲食原則,有助於維持正常代謝機能。
一、好醣:良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包含:燕麥、糙米、玉米、地瓜,能幫助增加膳食纖維、營養素和植化素攝取。
二、好油:油脂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高油酸葵花油,可降低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三、高纖: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則能促進腸道蠕動和維持消化健康,可以多食用蔬菜類、水果類、菇類、藻類及全榖雜糧類等高纖食物。
四、優質蛋白質:來源有豆類(如毛豆、豆漿、豆腐等)、魚/海鮮類、蛋類、肉類(如雞胸肉、豬肉等)、乳製品(如牛乳、優酪乳、起司等),有助於肌肉生長、組織修復以及促進新陳代謝。
同時也攜手餐飲業者將「代謝健康」從概念變成真正能落地的日常選擇。徐兆麟表示,此次合作設計「居家好代謝食譜」,讓民眾能在家中輕鬆實踐代謝友善飲食哲學。(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