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09

救 貧


● 三 學

有人問:「如何是救貧的良法?」沈近思先生答說:「讀書」。

美國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無數投資人馬失前蹄,資產縮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過著周休六日的無薪假。閱覽室裡,平常上班時間,以往只是幾個常態性的街友遊民,看報紙打發時間。近來,添了幾位白領年青人,努力的在報紙中抄錄應徵訊息。偶而還有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閱覽室轉悠,看來也是新失業的一群。眼下不管有業無業,留職在職,全都「貧」了。

貧而無怨難,生活貧乏走投無路時,個人埋怨生不逢時,家人抱怨生活沒有著落。社會上各個角落的怨氣若連成一片,報上說:「這比恐怖攻擊還嚴重。」如何從「貧而怨」提升到「貧而無怨」?由「貧而無諂」一躍而為「貧而樂」?紓困之道很多,撒錢救濟、代謀職缺、供應餐點都是可行之道。清代鄭板橋有一套救貧方法,叫「讀書」。

清朝雍正年間有一位沈近思先生,他官拜侍郎,屬於德能兼備的學問家,有人問他:「如何是救貧的良法?」沈近思先生答說:「讀書」。有人聽了這個答案,以為迂闊不切實際。最近政府有意發教育券,也遭人譏為:「明天都不知怎麼活下去了,還談什麼回學校進修,真是不識時務。」但是鄭板橋卻極為讚成沈先生的觀點。他說,讀書救貧,其實不迂闊。失業貧民,每天東投西竄,不僅浪費時間,久了只會磨損品格,最後終歸無濟於事。不如將東遊西蕩的空閒,用來優遊於經典歷史當中。專心去讀經看史,雖然不求獲得什麼酬勞,但是當下在眉睫間就得大利益了。鄭板橋說:「信此言,則富貴。不信,則貧賤。」肯虛心受教去讀閱經史,自有滿身的富貴。不肯相信的人,整天忙著東投西竄,最後還是歸於貧賤。

誰信這套觀點呢?有見識、有決心、有忍力的人。見識不高,決心脆弱,耐心不夠者,當然不信這一套救貧良法。鄭板橋是言出必行的人,說得到就做得到,他官居知縣,僅靠一年四十五兩的薄俸,養活一家人,是真正的「清知縣」。他目睹某些知縣為了救貧,東投西竄,夤緣攀附,總想早日品位高升,擺脫貧困。有些知縣受不了苦,怠忽職守,聰明才智全用在聚歛財富。例如百姓用碎銀繳稅時,規定必須多繳一些,因為縣府上繳朝廷,必須把碎銀燒成塊狀的銀錠,燒製過程中會損失一些銀兩,這原是政府的事,知縣卻把這項損耗,攤給每一位納稅義務人,叫做「火耗」。這類知縣收到稅後,將稅額外的「火耗」私吞己有,據說這分收入比固定薪俸還肥。當知縣告滿卸任,荷包滿滿,百姓便在背後譏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有些官員家裡食指浩繁,又苦於無錢,就向官府挪借,等到借的人多了,大家索性不還,造成國庫嚴重虧空。

貧,並不限有無工作,有些官吏以昧著良心的辦法救貧,最後還是貧賤。他的用度開銷,從未有寬裕的一天,謀再多的錢也是貧。借公圖利的惡報,不僅自身遭殃,後代子孫更是遭人輕賤,永世抬不起頭。靠讀書救貧的人,生活雖然清貧,但是一家人平平安安,活得有尊嚴,這不就是人人夢寐以求的「富貴」嗎?

來源:明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