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013

被需要的愛,才是愛

/蔡昇達

那天到了台東,上了很重要的一課,「被需要的愛,才是愛。」

「很多人為了展現他們關懷偏鄉地區孩童的處境,提供了非常多的物資。為什麼?因為給予物資最簡單又快速。然後,孩子們養成了伸手就可以獲得的習慣,這些物資,改變了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創造力與想………。」孫大姐無奈的說道。「其實我沒有很深刻的理解,可以跟我聊聊有此ㄧ說的由來嗎?」我準備仔細的聆聽著。

孫大姐娓娓道來:「這樣好了,我跟你說一個例子。某大企業,為了彰顯他們的豪氣與關懷,來到我們這裡,讓孩子們拿出紙跟筆,寫下他們想要的物品…孩子們當真寫下許多願望,例如一比一的大型玩偶、知名品牌摺疊腳踏車、各式各類的玩具等等,當然,企業果真說到做到,分毫不差的全數送來。派送禮物的那天,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拿著新到手的禮物,說著:『沒想到真的會送給我們耶,早知道我就寫貴一點的,寫什麼電腦、車子、更高級的東西就好了,下次我一定要聰明一點。』當下心都涼了一半,漸漸的,孩子不再到田地裡玩、不到自然中發掘有趣的事物或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以前簡單的竹片或者小樹林都能夠玩上一整天,透過想像和創造,玩出屬於自己童年的遊戲,而是天天與『愛心物資』膩在一塊。」

「經你這麼ㄧ說,我好像懂了,我們也曾經寫過類似的議題,『自以為良善的伸出援手,卻是把對方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說

再跟你說1個例子:「企業因為所謂的愛心,贊助某幾間小學每天的3餐,孩子都在學校用餐,說真的,也許有些家庭很需要,但其實就我瞭解我們部落的現況,食物是很充裕的,只是粗茶淡飯了點,但營養還是足夠,更重要的是…這邊隔代教養居多,上上一代與孫子間的互動時間已經不多,吃飯是最棒的相處時光,連這個小小的時光都因為這樣被企業『不一定真正需要的』供餐取而代之,孩子的胃口被愈養愈大,早餐不是某知名速食連鎖的早餐不吃…(因為某企業說我們這裡到知名連鎖速食店開車要兩小時,能吃很難得),這樣,真的是幫助嗎?」

「孫大姐,那怎樣的協助才是你們這個地區真正需要的?」

「我們這個鄉鎮,1個游泳池都沒有,很可怕的一件事。這邊幾乎都是阿美族的孩子,阿美族的海是冰箱,靠海生存,但就如剛剛說的,隔代教養!青壯年都到外地討生活,阿公阿嬤沒有體力帶孩子到海邊去玩耍,更別說是教導游泳,這邊沿海的國小學童超過90%是旱鴨子,這已經不是不會游泳這麼簡單,而是文化無法被傳承的重要警訊」

「教育始終是我們最缺乏的,而且不是一次性的活動,更需要的是長期的人力資源,如果資源能夠提供給有心回到部落的青年,長期耕耘,那才是真正的對當地有所幫助,原住民的問題要原住民自己本身才能解決。」

「強勢的愛心」真的是愛嗎?如果沒有花時間瞭解當地或者某族群的需求,是非常可惜的。對症下藥才不會造成治標無治本的窘境,並且形成資源投遞錯誤的浪費。更貼近需求的愛,才是愛。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