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篇)
傅佩榮先生釋義
【白話】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解讀】
● 學:學的內容、方法與目的,請參考《學而篇》。
● 立:這是學習做人處事的成效,由此立於禮,走上人生正途。
● 不惑:由於兼顧學與思,並重學與行,對於人間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 知天命:領悟自己負有使命,必須設法去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項內容:一、從事政教活動,使天下回歸正道;二、努力擇善固執,使自己走向至善;三、瞭解命運無奈,只能盡力而為。
● 順:由知天命而畏天命,然後對於天命的具體要求,必須順從與實踐。孔子從五十五歲至六十八歲周遊列國,備極艱辛,在別人看來是天之“木鐸”,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且兩度遇到生命危險時,都立即訴求於天,表示他是順天命而行。
● 〔耳〕順:耳為衍文。理由是:一、孔子自述的六個階段都是直接以動詞描寫修行的進境,不宜有例外。二、順天命與孔子生平事蹟完全相應,耳順則無合理解釋。三、敦煌石經的版本是“六十如順”,無耳字。四、孟子私淑孔子,談“順天命”,並且在宣稱“舍我其誰”時,正是想要順天命;除此之外,他也未曾提起耳順。
七十:這是天人合德的體驗。不過,由此可知“從心所欲”很難“不逾矩”,因此不能以為心是本善的。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南懷瑾先生釋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爲什麽孔子在談到爲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裏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麽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裏平靜。
注意!心裏平靜不是死氣沈沈,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講到這裏,我們要研究孔子爲什麽把幾十年所經歷作人、做事、做學問的經驗,要放在《爲政》篇裏。這經驗太重要了,本來爲政就是須要人生的經驗。
來源:電子郵件
傅佩榮先生釋義
【白話】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解讀】
● 學:學的內容、方法與目的,請參考《學而篇》。
● 立:這是學習做人處事的成效,由此立於禮,走上人生正途。
● 不惑:由於兼顧學與思,並重學與行,對於人間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 知天命:領悟自己負有使命,必須設法去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項內容:一、從事政教活動,使天下回歸正道;二、努力擇善固執,使自己走向至善;三、瞭解命運無奈,只能盡力而為。
● 順:由知天命而畏天命,然後對於天命的具體要求,必須順從與實踐。孔子從五十五歲至六十八歲周遊列國,備極艱辛,在別人看來是天之“木鐸”,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且兩度遇到生命危險時,都立即訴求於天,表示他是順天命而行。
● 〔耳〕順:耳為衍文。理由是:一、孔子自述的六個階段都是直接以動詞描寫修行的進境,不宜有例外。二、順天命與孔子生平事蹟完全相應,耳順則無合理解釋。三、敦煌石經的版本是“六十如順”,無耳字。四、孟子私淑孔子,談“順天命”,並且在宣稱“舍我其誰”時,正是想要順天命;除此之外,他也未曾提起耳順。
七十:這是天人合德的體驗。不過,由此可知“從心所欲”很難“不逾矩”,因此不能以為心是本善的。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南懷瑾先生釋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爲什麽孔子在談到爲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裏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麽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裏平靜。
注意!心裏平靜不是死氣沈沈,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講到這裏,我們要研究孔子爲什麽把幾十年所經歷作人、做事、做學問的經驗,要放在《爲政》篇裏。這經驗太重要了,本來爲政就是須要人生的經驗。
來源: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