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4 聯合報 文/舒霖
笑著回顧過去的困境
心理師:
很久沒寫信給您了。
最近生活一切平安,能再度寫信給您,感覺很開心。這一切都得謝謝您,因您傳授了一些好用的觀念,人生好像就變得沒有什麼事情是大到過不去的。
○○
○○:
哈哈,太了不起了!那你可以幫我列出是哪些「好用的觀念」嗎?好想聽聽你是如何把自己心態調整得如此平穩。
心理師
心理師:
其實我也不是都很平穩啦,有時會懷疑自己的平穩是真是假,尤其是當老公說出一些令人無法不生氣的話時,心中會偷罵「死囡仔!哪有人這樣講話的。」我的應對方法就靠一個念頭:「不要跟『小孩子』計較。」
還是讓我說說您所傳授的「好用觀念」吧。您讓我知道,「每個人有各自負責的領域,我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樣,沒有辦法要求別人怎麼樣。」您不只一次地說:「別人喜不喜歡我,是別人的事。」剛開始,我還是有新仇舊恨不停湧現的感覺,但在告訴自己「喜不喜歡我是別人的事」後,說也奇怪,以前那種濃得化不開的厭惡感,就成了「同事只是沒有喜歡我而已」。當不再為「別人不喜歡我」所困擾後,看待同事種種行為的眼光就清明多了。書寫的此時,可以明確知道那曾難受到揪心的感覺真的不見了。
另外是陪伴長輩的苦惱。您說如果是您的話,會先安頓自己的身心,再評估可以如何幫忙。這個作法大大減輕了我內心長期以來的掙扎,也發現自己在幫忙家人時,沒照您所說的多練深呼吸,所以一頭熱的付出後,常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情況,難怪情緒失控。
最記得您說:「嘴巴長在對方臉上,沒法子控制對方不講,但我們能決定自己要配合多少。若選擇配合,就甘願點;決定不配合,就別太自責。當只肯配合對方一些些時,被對方碎念,是很正常的。」您還補充:「隨著與對方相處的狀況改變,若有新的考量,可以隨時再加以調整。」這還真是個「萬用程式」耶,加上「隨時可調整」,讓我不必再背負下錯決定的壓力。
最後,還要謝謝您告訴我,「能吃能睡」是我抗壓的法寶。本來覺得靠著吃飯睡覺來讓自己躲避煩惱並不光榮,但這本事的確是我不至於生病的大功臣啊。有了這層領悟,讓我更接納自己。
回頭想想,若非經歷人生這些「落到谷底」的過程,也下不了決定來找心理諮詢,當然更沒機會體驗這麼神奇的轉變。謝謝您在這過程中的耐心陪伴,您所付出的愛心,讓我見識到您因著神(信仰的力量)而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
人生很奇妙耶,那些當時覺得困難無比的事,想不到在走過之後,竟可以笑著回顧。
關於「控制信念論」
仔細讀了○○的信,發現她所理出的「好用觀念」,不過是因為這些觀念使她漸漸相信自己可以「控制」那些原本使她大受影響的事件。
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學家Rotter提出的「控制信念論」(Locus of control):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將成功歸於自己的努力,將失敗歸於個人的疏失,可稱為「內在控制觀」。反之,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將成功歸於幸運,亦將挫敗歸於外在因素,稱為「外在控制觀」。
例如,一個人認為考試上榜得看運氣好壞、工作不如意是因還沒碰上好主管,或是交不到朋友是別人的眼睛都「長得太高」……那麼,這個人的個性就偏「外在控制觀」。反過來說,要是一個人認為會感到寂寞,是因自己不夠用心去認識朋友,收入不穩定是自己還沒找到對的方式賺錢或理財,那麼,這個人的個性就較屬於「內在控制觀」。
不少研究指出,「外控者」通常比較容易焦慮,因他覺得人生不是他所能掌握的。相對來說,屬於內控的人就容易感到踏實,即便碰上諸事不順,也會反求諸己,看看自己還能努力些什麼。
用好觀念走出谷底
「每天聽那麼多人訴苦,會不會吃不消啊?」有人這麼問。
剛入行時覺得不會,還把吃苦當吃補。等明白生命有太多難題是根本無從解決時,無奈就漸漸積累成無力,常常到了下班後才發覺整個人已呈現虛脫。
「你自己又是如何面對那些橫亙在生活中的難題呢?」
其實心理師在面對自己的生活難題時,也逃不開困難與痛苦。
「但求盡其在我」、「隨時提醒自我安頓」、「深呼吸」、「配置與隨時微調自己擔任各種角色的時間(我以『定時定量』稱之)」,一直到「接納自己」,全都是在面對個案或自己(也是個案)時所體悟出來的具體作法。
「那些當時覺得困難無比的事,想不到在走過之後,竟可以笑著回顧。」
天知道○○可是親身對我示範了這麼一個好用的觀念啊!且將此一信念,獻給正「落到谷底」的每一個人。
笑著回顧過去的困境
心理師:
很久沒寫信給您了。
最近生活一切平安,能再度寫信給您,感覺很開心。這一切都得謝謝您,因您傳授了一些好用的觀念,人生好像就變得沒有什麼事情是大到過不去的。
○○
○○:
哈哈,太了不起了!那你可以幫我列出是哪些「好用的觀念」嗎?好想聽聽你是如何把自己心態調整得如此平穩。
心理師
心理師:
其實我也不是都很平穩啦,有時會懷疑自己的平穩是真是假,尤其是當老公說出一些令人無法不生氣的話時,心中會偷罵「死囡仔!哪有人這樣講話的。」我的應對方法就靠一個念頭:「不要跟『小孩子』計較。」
還是讓我說說您所傳授的「好用觀念」吧。您讓我知道,「每個人有各自負責的領域,我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樣,沒有辦法要求別人怎麼樣。」您不只一次地說:「別人喜不喜歡我,是別人的事。」剛開始,我還是有新仇舊恨不停湧現的感覺,但在告訴自己「喜不喜歡我是別人的事」後,說也奇怪,以前那種濃得化不開的厭惡感,就成了「同事只是沒有喜歡我而已」。當不再為「別人不喜歡我」所困擾後,看待同事種種行為的眼光就清明多了。書寫的此時,可以明確知道那曾難受到揪心的感覺真的不見了。
另外是陪伴長輩的苦惱。您說如果是您的話,會先安頓自己的身心,再評估可以如何幫忙。這個作法大大減輕了我內心長期以來的掙扎,也發現自己在幫忙家人時,沒照您所說的多練深呼吸,所以一頭熱的付出後,常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情況,難怪情緒失控。
最記得您說:「嘴巴長在對方臉上,沒法子控制對方不講,但我們能決定自己要配合多少。若選擇配合,就甘願點;決定不配合,就別太自責。當只肯配合對方一些些時,被對方碎念,是很正常的。」您還補充:「隨著與對方相處的狀況改變,若有新的考量,可以隨時再加以調整。」這還真是個「萬用程式」耶,加上「隨時可調整」,讓我不必再背負下錯決定的壓力。
最後,還要謝謝您告訴我,「能吃能睡」是我抗壓的法寶。本來覺得靠著吃飯睡覺來讓自己躲避煩惱並不光榮,但這本事的確是我不至於生病的大功臣啊。有了這層領悟,讓我更接納自己。
回頭想想,若非經歷人生這些「落到谷底」的過程,也下不了決定來找心理諮詢,當然更沒機會體驗這麼神奇的轉變。謝謝您在這過程中的耐心陪伴,您所付出的愛心,讓我見識到您因著神(信仰的力量)而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
人生很奇妙耶,那些當時覺得困難無比的事,想不到在走過之後,竟可以笑著回顧。
關於「控制信念論」

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學家Rotter提出的「控制信念論」(Locus of control):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將成功歸於自己的努力,將失敗歸於個人的疏失,可稱為「內在控制觀」。反之,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將成功歸於幸運,亦將挫敗歸於外在因素,稱為「外在控制觀」。
例如,一個人認為考試上榜得看運氣好壞、工作不如意是因還沒碰上好主管,或是交不到朋友是別人的眼睛都「長得太高」……那麼,這個人的個性就偏「外在控制觀」。反過來說,要是一個人認為會感到寂寞,是因自己不夠用心去認識朋友,收入不穩定是自己還沒找到對的方式賺錢或理財,那麼,這個人的個性就較屬於「內在控制觀」。
不少研究指出,「外控者」通常比較容易焦慮,因他覺得人生不是他所能掌握的。相對來說,屬於內控的人就容易感到踏實,即便碰上諸事不順,也會反求諸己,看看自己還能努力些什麼。
用好觀念走出谷底
「每天聽那麼多人訴苦,會不會吃不消啊?」有人這麼問。
剛入行時覺得不會,還把吃苦當吃補。等明白生命有太多難題是根本無從解決時,無奈就漸漸積累成無力,常常到了下班後才發覺整個人已呈現虛脫。
「你自己又是如何面對那些橫亙在生活中的難題呢?」
其實心理師在面對自己的生活難題時,也逃不開困難與痛苦。
「但求盡其在我」、「隨時提醒自我安頓」、「深呼吸」、「配置與隨時微調自己擔任各種角色的時間(我以『定時定量』稱之)」,一直到「接納自己」,全都是在面對個案或自己(也是個案)時所體悟出來的具體作法。
「那些當時覺得困難無比的事,想不到在走過之後,竟可以笑著回顧。」
天知道○○可是親身對我示範了這麼一個好用的觀念啊!且將此一信念,獻給正「落到谷底」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