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劉煥彥╱綜合報導 2019年09月04日
帶大鈔出門更容易省錢,這個邏輯聽來似乎很怪,但專家表示確有其事。
理財資訊網站Grow報導,根據亞特蘭大執業心理學家瑪莉.格雷沙姆(Mary Gresham)博士的說法,我們通常認為大鈔是「特別的錢」,因此拿出去花掉前會多想一下。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是指我們對錢的聯想會左右我們的財務決定。 格雷沙姆說明,人類對於花錢的心理不見得理性至上,所以做出的決定不見得都有利,「我們看待錢會根據畫分方式而不同,通常會把小鈔視為零錢,把大鈔視為特別的錢」。
舉例來說,根據「消費者研究期刊」的一項研究,拿到一張百元大鈔或五張20元鈔票,通常我們把小鈔用在雜項花費,因此我們花掉五張20元鈔票的機會,大於花掉那張百元大鈔的機會。
針對一群大學生的相同研究也發現,若給他們四枚25美分硬幣,或一張1元鈔票,通常拿到硬幣的學生更容易花掉這筆錢買糖果。
但帶著大鈔也許有助控制花費,卻非萬無一失的策略。商家往往不願接受50元或百元鈔票, 而且帶很多現金提高失竊的危險。
格雷沙姆認為,任何東西使你花錢之前要多花時間想一想,都可能幫助你做出明智決定,「何不把50元或100元鈔票包著信用卡 ,每次你想用卡買東西時,就會想到實際所花的錢」。
理財專家克里斯勒(Jeff Kreisler)也指出,與信用卡相比,大家使用現金時更容易加深「付錢的痛苦」,因此在花錢之前會多想一下,而現代科技「可能變成花錢的真正問題,也就是自動化程度愈高,就更容易花錢,這不見得是好事」。
(世界日報)
帶大鈔出門更容易省錢,這個邏輯聽來似乎很怪,但專家表示確有其事。
理財資訊網站Grow報導,根據亞特蘭大執業心理學家瑪莉.格雷沙姆(Mary Gresham)博士的說法,我們通常認為大鈔是「特別的錢」,因此拿出去花掉前會多想一下。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是指我們對錢的聯想會左右我們的財務決定。 格雷沙姆說明,人類對於花錢的心理不見得理性至上,所以做出的決定不見得都有利,「我們看待錢會根據畫分方式而不同,通常會把小鈔視為零錢,把大鈔視為特別的錢」。
舉例來說,根據「消費者研究期刊」的一項研究,拿到一張百元大鈔或五張20元鈔票,通常我們把小鈔用在雜項花費,因此我們花掉五張20元鈔票的機會,大於花掉那張百元大鈔的機會。
針對一群大學生的相同研究也發現,若給他們四枚25美分硬幣,或一張1元鈔票,通常拿到硬幣的學生更容易花掉這筆錢買糖果。
但帶著大鈔也許有助控制花費,卻非萬無一失的策略。商家往往不願接受50元或百元鈔票, 而且帶很多現金提高失竊的危險。
格雷沙姆認為,任何東西使你花錢之前要多花時間想一想,都可能幫助你做出明智決定,「何不把50元或100元鈔票包著信用卡 ,每次你想用卡買東西時,就會想到實際所花的錢」。
理財專家克里斯勒(Jeff Kreisler)也指出,與信用卡相比,大家使用現金時更容易加深「付錢的痛苦」,因此在花錢之前會多想一下,而現代科技「可能變成花錢的真正問題,也就是自動化程度愈高,就更容易花錢,這不見得是好事」。
(世界日報)